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759453
调节聚焦倾向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自主性与控制性动机的中介作用术(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1期
     摘要 运用通用长期倾向调节聚焦量表、教师自我决定动机问卷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问卷对352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施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考察中小学教师自主性与控制性动机在调节聚焦倾向对其创新工作行为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促进聚焦、自主性动机正向预测教师创新工作行为,防御聚焦、控制性动机负向预测教师创新工作行为;(2)促进聚焦与自主性动机正相关显著,与控制性动机负相关不显著:防御聚焦与控制性动机正相关显著,与自主性动机负相关不显著; (3)自主性动机在促进聚焦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控制性动机在防御聚焦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 促进聚焦,防御聚焦,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教师创新工作行为。

    分类号 G443

    1 问题提出

    教师创新a 作行为(innovaLive work behav-iors)是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主动变革教学观念、积极设计与实施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案,并促进学生有创新表现的行为过程的集合(Scott&Bruce,1994;张敏,张凌,2012)。研究表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不仅是衡量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核心指标和重要观测点,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学校继续发展的重要动力(Messann&Mulder,2014)。因此,探索影响教师创新工作行为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操控,对于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性、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影响教师创新工作行为的组织情境因素(组织要求、创新氛围、领导方式等)、个体因素(创新效能感、情绪情感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工作经验等)中,人格特质因素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hoi,2004;Hammond, Neff, Farr, SchwalL&Zhao,2011; Madrid,Patterson, Birdi, Leiva, & Kausel, 2014; Montani,Odoardi,&Battistelli,2014)。目前,研究者依据不同的人格理论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例如.Madrid等(2014),Yesil和Sozbilir (2013)发现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开放性可以有效预测个体创新工作行为;Seibert,Kraimer和Crant (2001)及Thompson (2005)等则分析了主动性人格对个体创新工作行为的作用,这对深化人格特质与创新工作行为的认识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Higgins (1997)在自我差异论的基础上发展出调节聚焦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提出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两种差异显著且稳定的自我调节聚焦倾向一促进聚焦(promotion,focus)的自我调节与防御聚焦(prevention, focus)的自我调节,成为探索影响个体行为动机、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格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促进聚焦倾向占主导的个体在工作中努力实现自我理想、希望和愿望,积极追求达到目标的促进战略,对正面的结果出现(或不出现)敏感;而防御聚焦向占主导的个体在工作中努力避免失败和错误,注重履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更多选择防止错误而实现目标的防御战略,对负面结果的出现(或不出现)敏感。研究发现,个体调节聚焦倾向与创造性(creativity)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且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对创造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促进聚焦能激活积极情绪唤醒度和增强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展。而防御聚焦追求避免失败的策略不利于个体创造性发展(Forster & Dannenberg, 2010; Herman&Reiter-Palmon, 2011)。创造性是产生创新行为的重要前提基础(Klijn&Tomic,2010),但创造性不等同于创新工作行为。创新工作行为不仅需要具有创造性所强调产生的原创性和新颖性思想的能力( Amabile,1996; Runco,2003).而且需要在工作情境中对这些新观念加以评估、执行及实现,两者之间存在重要差异(An-derson, De Dreu,&Nijstad, 2004; De Dreu, Nijs-tad, Bechtoldt,&Baas, 2011; Hammond et al.,2011)。因而,调节聚焦倾向是否也会像影响创造性一样影响教师的创新工作行为,又是如何影响创新行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

    工作动机(work motivation,) 作为激发和维持工作行为的重要内部动力,与个体自我调节倾向、创新工作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工作动机是影响创新工作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不同类型的工作动机对创新工作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例如,Zhou和Shalley (2003)认为“内部动机促进个体创新T作行为,而外部动机则阻碍创新工作行为”:卢小君和张国梁(2007)则提出“内部动机是促进个人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同时对创新构想的产生和执行发挥正向影响,外部动机则只在创新构想的执行阶段产生促进作用”;Frey,Lnthje和Haag(2011)认为“内部动机对创新工作行为起实质性作刚,而外部动机影响不明显”。近年来,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Deci & Ryan,2000)启发下,研究者更多从工作动机外部激发因素逐渐被内化为内部工作动机过程的角度.探讨工作动机与创新工作行为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外部动机内化为内部动机过程中,按动机自主性程度的高低,可区分出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等五种类型动机调节方式。外在调节自主性程度最低,内部动机自主性程度最高(Vallerand,Pelletier,&Koestner,2008)。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外在调节和内摄调节等自主性程度较低的动机调节方式合称为控制性动机,即个体出于内部(如内疚)或外部(如他人的要求)压力而做出某行为;将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等自主性程度较高的动机调节方式合称为自主性动机,即个体出于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而行事(Vansteenkiste,Ryan,&Deci,2008)。据此理论,Schellenbach-Zell和Grasel (2010)考察了教师自我决定动机与学校创新行为的关系,发现教师自我决定动机水平是预测其创新工作行为的重要因素,自主性动机与创新工作行为正相关显著,控制性动机则与创新工作行为负相关显著。Gorozidis和Pa-paioannou (2014)则对218名希腊教师自主性和控制性动机与创新工作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追踪研究,得出自主性动机较之于控制性动机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创新工作行为。鉴于自我决定动机具有文化差异(Markus&Kitayama,2003; Tseng, 2004),不同自主性程度的工作动机是否也会类似地影响我国教师的创新工作行为,需要进一步验证。 (李明军 高洁 王振宏 游旭群)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