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759456
初中生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自尊的中介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1期
     摘要 采用《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自尊》和《乐观归因风格》三个问卷,以574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应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探讨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的关系及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自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2)积极事件归因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而且还会通过自尊对其产生间接影响:(3)消极事件归因仅通过自尊间接地影响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这表明不同性质的事件归因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有差异,自尊在初中生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 初中生,乐观归因风格,自尊,抗挫折能力,中介作用。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抗挫折能力最早由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是指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Har-rington,2007;张旭东.缴润凯,肖冬玲,2013),它是促使青少年良好发展的一种积极品质( Fellip-pello et al,2014;张丽萍,周广亚,2012)。一些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其抗挫折能力亟待提高。因此,探讨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个体抗挫折能力的发展会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体育活动(周丽君,2005)、挫折经验或生活事件(张丽萍,周广亚,2012)、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程利娜,2013)等,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个体外部环境因素,较少涉及到个体内在心理对它产生的影响,、Richardson (2002)认为,要使个体获得有效的抗挫折能力,就要培养其遭受挫折后快速复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建构良好的来自家庭、学校、同伴及社会的外在保护因子(即上述外部环境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建构良好的内在保护因子.即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Wright&Masten,2005)。

    乐观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物发生原因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解释方式.研究表明,乐观归因风格作为个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显著地影响着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与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关系密切。拥有乐观归因风格的个体往往能更好地调节自我,应对挫折。他们倾向于将失败挫折看成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将成功看成是源于自己的努力和可控的因素,并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乐观归因风格者更可能采取主动应对、问题关注等积极策略,冷静地应对挫折;他们也拥有较高的自尊感(刘志军。2009;陈舜蓬,陈美芬,2010)。相反,悲观归因风格者则沉溺于失败之中,将失败原因看成是永久的和普遍的。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倾向于采用否认、空想、回避等消极策略。最近,有研究发现,对积极事件与消极事件的不同归因会给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影响(俞国良,王永丽,2004;刘昊,2012),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归因风格对个体应对挫折、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直接影响,较少考虑积极事件归因和消极事件归因是否会对个体抗挫折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情感体验和评价,它也是个体内在自我意识中的重要成分之一。Kest-ing, Bredenpohl, Klenke, Westermann和Lincoln(2013)认为,社会压力源于不正确的白尊观念.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其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因素对挫折承受力的影响都是通过对自尊的影响而实现的。与此一致,宋慧鹏,康春花,曾平飞(2013)发现,自尊在父母教育观念与挫折承受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不过,目前有关自尊与抗挫挫折能力的研究也仅倾向于考察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如有研究发现,自尊与挫折承受力呈显著性正相关(王军妮,2014),不同自尊水平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会有不同的认知模式和应对方式.从而表现出抗挫折能力的差异(张丽华,邱芳,郭琪.2014;高志奎,2011)。一般而言,高自尊者较多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幻想和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而低自尊者在应对挫折常易产生恐惧感.或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危险情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那么,自尊是否在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较少有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尤其针对初中生群体,、而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尊是处在一个发展变化中,受个体成就和能力感的影响(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2009;张向葵,祖静,赵悦彤.2015;潘颖秋,2015)。也有研究发现个体的自尊水平受其归因风格的影响,如樊召锋与俞国良(2008)对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归因方式可通过其自尊的中介来影响内疚和羞耻感的状况。但目前有关积极事件归因与消极事件归因对自尊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争论,如Haugen和Lund (1998)提…人们对正负事件的归因是相互独立的。国内有研究发现在正性事件上,内在的、个人的、可控的归因风格有助于个体自尊的提高:相反,在负性事件上,外在的、整体的、不可控的归因风格则会损害个体的自尊(李媛,1997)。与此结果不同,宋斐(2005)发现,正性事件上的归因方式与自尊存在显著性相关,而负性事件上的归因方式与自尊无密切联系。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研究以初中生为被试,对乐观归因风格、自尊和抗挫折能力三者的关系及其自尊在不同事件归因与抗挫折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考察。我们假设乐观归因风格的两维度一积极事件归冈和消极事件归因既能直接影响抗挫折能力,又能通过自尊间接影响抗挫折能力。具体中介模型图见图1。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湖南省株洲市、湘潭市、益阳市以及耒阳市四个地区抽取60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574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其中,初一学生为193人,初二学生为160人,初三学生为217人,缺失4人;男生为283人,女生为285人,缺失6人:城市生源为226人.农村生源为336人,缺失12人。 (刘志军 刘旭 李维)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