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993515
韩—汉跨语言词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2期
     3.1.3實验材料

    实验材料中每个试次的刺激序列同实验1,即两个关键刺激R1和R2置于第3和5位置,间隔词W在第4位置。第1、2和6位置分别为三组无意义符号。

    实验材料选取和评定方法同实验1。在平衡笔画数后选取平均熟悉度在4.5分以上的韩语双字词,且语义唯一,组成关键词R1、W(间隔词)、R2各60个词,其中R2为R1对应的汉语翻译词。同样语义唯一,另选其它60个汉语双字词作为语言间材料(汉语间隔词),即每个R1(韩语词)对应4个R2(汉语词)以及韩一汉两种语言的间隔词W。每个试次的关键刺激序列举例如下:

    (1)R1与R2语义重复。间隔词W为韩语条件:R1(日历)、W(希望)、R2“日历”:

    (2)R1与P,2语义重复,间隔词W为汉语条件:R1(日历)、W“希望”、R2“日历”;

    (3)Rl与R2语义非重复,间隔词W为韩语条件:R1(黑板)、W(希望)、R2“日历”;

    (4)R1与R2语义非重复,间隔词W为汉语条件:R1(黑板)、W“希望”、R2“日历”。

    采用拉丁方设计将R2随机分成4组实验材料,每组材料包括4个条件,共60个试次。对关键词R1和R2与间隔词W的字形和语义均控制。间隔词的双字中均无任何字与R1和R2重复,语义上与R1、R2无相关。熟悉度也与R1和R2无显著差异(p>0.05)。

    3.1.4实验仪器和程序

    实验仪器和程序同实验1。

    3.2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语言间四种实验条件下R1、R2的正确报告率描述统计如表3所示。

    对关键词R1。间隔词W和R2的正确报告率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韩语词R1结果表明。语义重复和间隔词语言类型水平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均无显著差异,F(1,28)=3.596,p=0.068;F(1,28)=0.112,p=0.740,且无交互作用。

    间隔词W结果表明:语义重复的主效应不显著,F(1,28)=2.972,p=0.096,但间隔词W的语言类型因素主效应显著,F(1,28)=31.476,p<0.001,n2=0.529,韩语间隔词W的平均正确报告率(M=0.947,SD=0.155)显著高于汉语(M=0.660,SD=0.242)。

    汉语词R2的结果表明。语义重复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1,28)=49.285,p<0.001,n2=0.638,但其结果与实验1的语言内R2的结果正相反。跨语言语义重复条件下R2的正确报告率(M=0.718,SD=0.042)显著高于语义非重复条件(M=0.523。SD=0.047),出现重复启动效应,而并非RB效应,其强度为0.195;间隔词W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8)=50.184,p<0.01,n2=0.650,R2在韩语间隔词条件的正确报告率(M=0.753,SD=0.034)显著高于汉语条件(M=0.523,SD=0.056);但无显著交互作用。

    在跨语言条件下,当R2为R1(韩语词)的汉语语义重复词时,未出现RB效应。而是显著的重复启动效应,这个结果与Altarriba和Soltano(1996)关于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跨语言水平RB研究结果一致。它表明RB效应未出现在语义水平,而不同语言类型的间隔词W对R2的正确回忆影响显著。并且在双语加工过程中共享语义表征。

    4.综合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韩一汉非平衡双语者加工韩语语言内和韩-汉语言间的RB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1中。韩语语言内词水平存在RB。这与其它语言词汇水平产也RB的结果一致,它说明RB效应的产生不受语言类型的影响,具有语言类型普遍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RB是一种基于R1和R2的形态表征一致才出现的现象,即是说无论R1和R2用哪种语言,由于一定时间内只能激活R2的类型信息,而来不及对它进行标记个体化。因而产生RB。

    为了进一步探究RB是否出现在语义水平,在实验2采用韩一汉双字词材料,当R1为韩语。R2为汉语翻译词。间隔词W为韩-汉两种语言时。在语言问的词义水平是否发生RB效应。实验2结果发现,因为R1为母语,其在语义重复条件结果与实验1语言内结果一致:但间隔词W的语言类型不同,对韩语间隔词的正确报告率要显著高于汉语词,由于被斌为非平衡韩一汉双语者,显然,这是由于他们对母语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要高于第二语言所致。对汉语词R2的统计结果表明。当间隔词W为韩语时,R2的正确报告率要显著高于汉语条件,也就是说,加工一个韩语词(W)和一个汉语词(R2)比加工两个汉语词(W和R2)更轻松。再有,R2存语义重复条件的正确报告率要显著高于非重复条件,出现重复启动效应(repetition priming,RP),而非RB效应,这与Altarriba和Soltano(1996)在英一两班牙语的跨语言语义水平也发现不存在RB效应的结果一致。但与之不同的是,前人研究的是英语和西班牙语两种表音文字中的RB效应,而本研究则是在表音一表意(韩一汉)语言之间也发现不存在RB效应。R1与1t2语义相同,但在语言内为何出现RB效应,而在语言间则发生重复启动效应?分析其原因如下。

    首先,众多研究表明,同一语言内的RB效应出现在语义加工之前的知觉阶段(Kanwisher&Potter,1990;Koivisto&Revonsuo,2008;王爱平,张厚粲,2006;武悦,王爱平,2015)。即当R1识别后,在一定时间内,虽然与R1完全重复的R2的类型信息能激活,但无法对其时空属性进行标记个体化,与R1进行区分而得到识别;而在语言间,R2作为R1(韩语)的同义汉语翻泽词,两种语言的词汇不具有形和音的重复性,即字形和语音完全不同。根据标记个体化理论(Kanwisher,1987;Bavelier。1994),由于对R2的视觉和语音编码与R1完全不同,所以在该时间内能够对R2的类型和标记充分激活。因而不会发生RB效应。

    第二,按照双语者两种语青表征理论对语言间的重复启动效应进行解释:两种语言的形式是分别表征的,而语义是共同表征的,在语义层面一种语言的词对另一语言的等义词进行重复时会出现促进效应(李荣宝,彭聃龄,郭桃梅,2003)。在实验2的语言间条件下,R2(汉语词)是R1(韩语间)的等义词。因此R1先于R2出现时产生了启动效应。还有研究也曾发现这种跨语言的重复启动效应(Duyck&De Houwer,2008),双语者对一种语言的加工会促进另一种语言的记忆,其结果支持舣语记忆模型,即两种语言的语义和概念特征在加工双语时会自动激活(Kroll&Stewart,1994),这也说明韩语和汉语双字词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语义表征

    第三,按照Mackay和Miller(1994)的节点结构理论(node structure theory,NST)来解释这两个实验中出现的RB和重复启动效应,认为在RSVP刺激序列中词汇的储存和提取包括i个子过程——启动(priming),激活(activation)和自我抑制(self-inhibition),如当呈现一个韩语词(R1)时,在激活后与之相关的韩语、汉语“日历”字形、语音、语义节点也被启动随后在短时间内将有一个自我抑制的过程,包括字形、语音节点和语义节点的自我抑制。当刺激序列中再次出现时,即语言内重复的R2,字形、语音和语义节点被抑制导致出现RB;但是当在语言间刺激序列中出现“日历”而非时,自我抑制的过程不会出现。被启动的韩语、汉语字形、语音和语义节点有助于对汉语“日历”的加工识别,进而产生启动效应

    5.结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1)在韩语语言内词水平存在RB效应,RB效应与语言类型无关。具有语言类型普遍性;(2)韩-汉语言间不存在RB效应,在语义水平未出现RB效应,支持标记个体化理论;(3)在韩-汉语言间词水平出现语义重复启动效应,它说明双语者在加工韩语和汉语时采用分别形式表征和共享语义表征的方式。 (Yoon HoYung 李程程 肖雪珍 王爱平)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