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993507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2期
     摘要“采用闸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于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顶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使用偏好,过度使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因过度沉浸于手机网络而产生的“手机依赖”、“手机成瘾”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Motoharu,Susumu&Masayoshi,2009;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雷玉菊,2012;王相英,2012;姜永志,白晓丽,2014a)。在一项针对中国手机用户使用态度的调查中,Tian,Shi和Yang(2009)发现青年群体普遍都存在对手机使用的依赖感。然而,现有“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即大多数研究没能区分究竟是手机本身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还是手机的附属功能。尤其是手机网络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影响,这种对问题界定的模糊性可能导致对手机使用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出现变量混淆问题。考虑到学术上“依赖”和“成瘾”主要用于描述个体对刺激物(主要是指物质)的生理上的依赖。DSM-IV也没有用“依赖”和“成瘾”来描述对某一物质或刺激物的病理性使Hj或滥用(张国华,戴必兵,雷雳,2013)。因此,本文采用了“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MobileInternet Excess Use MIEU)一词。主要强调个体对手机网络的非理性或不当使用及其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国内外专门针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手机依赖”、“手机成瘾”、“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等(刘红,工洪礼,2012;韦耀阳,2012;刘沛汝,姜永志,白晓丽,2014),这些研究中虽然没有直接对手机网络进行研究。但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手机网络的内容。从现有研究的问题来看:一是从个体的角度探究哪些心理或行为变量可能使个体沉溺于对手机网络的使用,如,人格特质、孤独感、社交焦虑、羞怯等个人因素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二是从手机网络角度分析可能造成手机或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原因。如,手机或互联网本身特性对手机或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对互联网用户网络过度使朋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雷雳,2010,2012;姜永志,白晓丽,2014b)。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为个体在网络时代的行为依赖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以往研究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局限,即手机使用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手机的互联网使用功能对手机使用者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同样,网络成瘾研究也几乎不会考虑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对网络使用及其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但是。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衍生出基于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新问题,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统计的数据已经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网络用户突破5.27亿,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过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智能手机结合了传统手机和传统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后已经成为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兴媒介。然而,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兴移动媒介。单纯对手机使用或互联网使用的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日益增多的“移动媒介过度使用行为”,这亟需我们有效揭示出手机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怎样通过人的心理因素对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并不能像手机依赖或网络成瘾那样轻易得到解释。因而,手机网络使用问题研究必须将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二者放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内。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揭示。这样才能较为全面的把握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手机或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被普遍认为会对个体造成身心伤害(Jonea al,2014)。一项研究发现,手机过度使用行为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长时间使用手机可导致大学生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偏头痛等生理症状。也可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孤独、疏离、易怒等消极的心理症状(Khan,2009)。但也有研究认为,尽管手机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对个体造成消极影响。但新兴的移动媒介,尤其是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机的使用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通过恰当的使用手机网络。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疏离感。建立青少年良好的社交圈。获得归属感并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Seko,Kidd,Wilier'&McKenzie,2014)。那么。如何增进手机网络使用行为对个体身心健康,并减少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呢?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改善個体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增进心理健康提供启示。

    人格作为影响个体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和行为过程的心理变量被很多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导致“成瘾”问题最为基础的个体变量(Yang,Choe,Baity,Lee,&Cho,2005;倪晓莉,陈思路,周小军,2009),其中,“大五”人格结构,即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已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一项关于个体人格因素对大学生媒介使用行为的预测研究显示。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的大学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使用手机及其互联网功能,而且神经质个体更易形成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Ehrenberg。et al,2008)。Daria等人(2014)在对2257名荷兰和英国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关系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该研究发现高神经质和高情绪性的个体更容易形成对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行为。在另一项“大五”人格特质与大学生手机网络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对移动媒介,尤其是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责任心和神经质人格都能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作出显著的正向预测(Barnett,Pearson,&Kellermanm,2014)。持有此观点的还有Khang和Kim(2013),他们认为与神经质人格关系密切的自我控制力能对网络游戏成瘾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基于现有研究所揭示出的人格特质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密切关系。有研究者甚至认为个体可能存在一种成瘾人格,这种人格可以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作出预测,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成瘾人格所包含的具体构成(Takao,Takahashi,&Kitamura。2009;聂衍刚,窦凯,王玉洁,2013)。 (姜永志 李笑燃 白晓丽 阿拉坦巴根 王海霞 刘勇)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