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50
4—8年级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摘要 为了探究儿童同伴关系中的认知偏差情况,以四、六、八年级共153名中小学生(9-15岁)为被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儿童对其同伴关系双方的相对认知。结果表明:(1)儿童的同伴关系认知中存在内隐认知偏差。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要显著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表现出了自我提升现象。(2)儿童同伴关系中这种内隐认知偏差的表现及程度均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

    关键词 儿童,同伴关系,内隐认知,社会认知偏差,自我提升。

    分类号 B844.1

    1引言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在关注儿童学业成长的同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年龄增长,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儿童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同伴,对同伴关系持一种怎样的态度,会影响到儿童的社交质量,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1.1儿童的同伴关系认知

    婴儿期后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对友谊、权威等的认识以及对同伴关系质量或同伴地位的评价方面(王荣,桑标,2010)。同伴关系质量认知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让儿童对关系质量进行评价(王荣,2009),儿童的评价随年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稳定组,也有上升组和下降组(赵冬梅,周宗奎,2006)。同伴地位认知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同伴提名或同伴等级评定,以获得同伴团体对某个儿童的接纳程度。儿童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不是十分稳定,小学阶段时部分儿童的社交地位会在两年之内有所改变并互相重叠(Brendgen,Vitaro,BukOW8ki,& Doyle,2001)。还有研究者(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2005)关注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采用同伴提名、友谊质量问卷以及自我知觉量表(PCSC),考察小学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认为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质量与孤独感间存在中介作用。

    总体来看,在已有的儿童同伴关系认知研究中,儿童作为认知主体,主要体现在儿童对同伴关系质量的评价以及对他人同伴地位的评价上;儿童作为认知客体即认知对象,主要体现在儿童被同伴所评价出来的社交地位;儿童同时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主要体现在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中,但这种认知仍然停留在自我概念的层面上,比较孤立、片面地关注同伴关系中的某一方,还是没有完全体现关系中的双方性、比较性。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集中探讨同伴关系的质量、状态、影响因素或影响效果等,实际上同伴关系具有非常复杂、深刻的内涵。最后,已有研究大多是以问卷或访谈形式,反映的是儿童的外显认知情况,而实际上,信息加工不仅包括被人们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外显态度,也包括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Timothy & Sammel,2000)。

    1.2儿童的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总结出了种种社会认知偏差,比如首因,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自我服务、自我设阻等(章志光,1996)。但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成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儿童的研究相对匮乏。儿童的社会认知中是否也存在与成人同样的认知偏差,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是否也包含了认知偏差的发展变化,对此研究较少。关于儿童社会认知偏差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种族偏见或团体比较方面(Margie,Killen,Sinno,& McGlothlin, 2005;McGlothlin,Killen,&Edmonds,2005;Andrew,2015;MeKeague,O'Driscoll。Hennessy,& Heary,2015);国内的主要集中在归劳动偏差方面(李瑶,余苗,张妩,钱铭怡,2013)。关注同伴关系中认知偏差的则以游志麒、周然和周宗奎(2013)为代表,他们运用量表,以小学东莞至六年级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以及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及偏差对社交退缩行为的作用。其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同伴接纳知觉越来越准确;儿童的同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四年级男生的异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低于女生。

    总之,关于儿童社会认知偏差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多是外显认知,而实际上社会认知具有极大的内隐性。社会认知领域越来越重视内隐认知的研究,比如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偏见、内隐归因、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等等。但有关研究同样是大多针对成年人。近年来,儿童内隐社会认知开始受到重视(Margie et al.,2005;MeGlothlin et al.,2005;Cvencek,Greenwald,& Mehzoff,2011;An-drew,2015;McKeague,etc.,2015),但研究大多集中在友谊和同伴活动背景下的种族偏见或团体比较(Margie et al.,2005;McGlothlin et al.,2005;An-drew,2015;McKeague et al.,2015)。

    1.3本研究的问题

    礼会心理学认为人类存在着种种认知偏差,内隐认知研究也认为种族偏见、性别刻板印象等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体,其社会认知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包含多方的参照和比较。同伴关系至少涉及到两方:自己,同伴。那么,在儿奄的同伴关系认知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于种族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之类的认知偏差呢?如果存存,这种偏差会不会表现出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特点?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发生变化,儿童对同伴关系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儿童的同伴地位、同伴关系质量随年龄变化而有所变化,社交自我知觉、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等也受年龄和性别因素影响(Brendgen,etc.,2001;周宗奎等,2005;赵冬梅等,2006;游志麒等,2013),儿童的自尊情况也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Zimmermann & Becker-Stoll,2002;张文新,2002;桑标,2009;约翰.W.桑特洛克,2010)。 (王荣 桑标 李亚真)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