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12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二是通过社会无效能感。认为自己有能力获得社会支持的人,会主动地培养社会关系。支持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去应对困难情境的榜样,并且缓冲压力源的有害效应。相反,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发展良好社会关系的人通过社会的孤独增加了对于抑郁的脆弱性。研究表明,对于社会支持的自我效能感显著地积极地联系着接下来的实际的支持,并且进一步相反地联系着一年后心理上的苦恼(Ho-lahan & Holahan,1987)。

    三是通过思维控制的无效能感。一些认知疗法的研究者们已经强调对于控制抑郁思维本身的效能感在抑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Teasdale,1985)。即人们更可能避开或终止一个抑郁心境,如果他们对于他们在心情一相关的任务(例如对于短暂的烦躁不安的控制。以便它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被缩短)上的表现感到确信(Kavanagh & Wilson,1989)。相反,当人们感到无力扭转反反复复地思考消极事件时,抑郁就会加重。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意味着一个人感觉到目前的状态与他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并没有匹配。并且这种差异联系着无法实现愿望的挫折和积极结果的缺失,从而导致抑郁。然而,心理状态是外部事件的特性与人对于这些事件的解释两者的结果(Higgins,1987)。如果说自我差异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客观存在的距离,那么它应当与人们对于这种客观差距的主观解释共同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已有的研究已经从一些侧而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如Renaud和McConnell(2007)的一项研究表明,内隐人格理论能够调节自我差异对于自尊的消极影响。即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较大的个体报告了更低的自尊,但是这种现象在持有实体人格论的人身上(相信人格是同定和不变的)比那些持有增值人格论的人(相信人格是可改变可塑造的)表现得更为明显(Renaud & Me-Connell,2007)。

    沿着这种思路,我们认为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自我差异后果的主观解释之一。即它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是否拥有缩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差异的能力的信心和信念。这样,虽然具有较大的自我差异的个体应当产生强烈的抑郁,但是相信自己具有效力去达成理想自我(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相比于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达成理想自我(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应该更加能够抵御自我差异所造成的危害。

    因此。我们做出如下主要的研究假设: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水平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水平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调节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水平间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在长春市某初中和高中8个班级进行集体施测。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66份。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41人;初一年级87人、初二年级75人、高一年级51人、高二年级53人。被试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4.13岁。

    2.2研究工具

    2.2.1自我差异

    采用杜健和祖雅桐(2015)编制的《青少年理想一现实自我差异量表》。该量表专门用于测量我国青少年的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由37道题目构成,包括:学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活自我、总体评价6个大维度(详细维度见表1)。采用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的6等级式评定,且每道题目均包括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次评价。自我差异得分为理想自我得分减去现实自我得分的绝对值.得分越高自我差异水平越大。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1,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70~0.88。与使用《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调整措辞所测得的自我差异得分相关为0.86(p<0.01)。

    2.2.2自我效能感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g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中文版由Zhang和Schwarzer翻译(Zhang & Schwarzer,1995)。该量表由10道题目组成,采用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的4点评定法,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7,分半信度为0.90,间隔10天重测信度为0.83。对GSES各项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其具有单维性(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

    2.2.3抑郁水平

    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13项目缩减版。由美国心理学家Beck编制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的版本由21道题目组成。1974年推出了13项的版本(Beck,Rial,& Rickels,1974)。对于每道题目,被试从4个叙述中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一个选项。总得分越高抑郁水平越高。根据Beck于1988年对使用该量表的多个研究的回顾,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0.90(Beek,Steer,&Garbin,1988)。

    2.3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自我差异。自我效能感。抑郁与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关系

    自我差异总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13,p<0.05)。在分量表上,学业、容貌、师生及亲子关系、生理、社会分量表得分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值r范围从0.12(p<0.05,生理自我)到0.23(p<0.01,容貌)。自我差异得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M=55.9,M=57.2,t=0.46,p=0.643)。

    自我效能感得分与年龄呈负相关(r=-0.22,p<0.01),与年级呈负相关(r=-0.22,p<0.01)。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效能感得分在逐年下降。此外,t检验表明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M=28.1,M=26.3,t=2.56,p<0.05)。 (祖雅桐 杜健)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