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52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摘要 为了探讨青少年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青少年理想一现实自我差异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Beck抑郁量表,对266名初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奄。主要结果如下:(1)青少年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抑郁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2)青少年抑郁水平随着理想一现实自我差异的增加而升高;(3)青少年抑郁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而降低;(4)青少年自我效能感水平调节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即青少年抑郁水平随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的升高而升高,但升高速度随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而减慢。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差异,自我效能感,抑郁,调节效应。

    分类号R844.2

    1引言

    青少年期是“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ErikBon,1968),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自我概念的分化与整合,分化是指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形成关于自我的多重观点,包括对于自我状态的觉知,例如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以及处于不同角色当中的自我,例如作为子女的自我,和作为学生的自我(Ferguson,Hafen,& Laursen,2010;Harter,Bresnick,Bouchey,& Whitesell,1997)。整合是指将自我的多个部分结合成为一个相互协调.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有机整体。正如埃里克森所说:“年轻人为了体验整体性,必须在漫长的儿童期已经变成了什么人与预期未来将成为什么人之间感到一种不断前进的连续性”(Erikson,1968)。反之,如果多个自我观点不能被良好地统和,而是互相矛盾或冲突。将会引发各种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找到这些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缓解的建议,从而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顺利地度过成长的关键期,是本文的重要目的之一。

    “持有不和谐的信念会导致苦恼”这种观点并不是新的(Festinger,1957)。并且许多经典的理论已经关注对于自我的不同信念间的冲突所引发的心理困扰(Erikson,1968;Homey,1950;James,1890;Maslow,1962;Rogers,1961)。然而这些理论不能预测哪一种苦恼或情绪问题是由哪一种特定类型的信念不相容所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iggins在吸取了前人关于自我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9-ancy Theory)”(Higgins,1987)。

    自我差异理论认为,存在三种基本的自我领域:现实自我(actual-self),是一个人(你自己或另一个人)相信你现实地具有的某种属性的表征:理想自我(ideal-self),是一个人(你自己或另一个人)希望你理想地具有的某种属性的表征(即,一个人对于你的希望,抱负或愿望的表征);应该自我(ought-self),是一个人(你自己或另一个人)相信你应该具有的某种属性的表征(即,一个人对于你的责任,义务或本分的意识的表征)。而自我差异(self-discrepancy)就是指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的差距。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联系着不同类型的情绪障碍。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意味着积极结果的缺失,它联系着抑郁相关的情绪(如沮丧、失望和悲伤)。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消极结果的出现.它联系着焦虑相关的情绪(如恐惧、威胁和坐立不安)。并且自我差异的程度越大,经历的消极情绪越强烈。

    如前所述,由于同一性的形成集中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因此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这一群体更易受到自我差异所造成的抑郁的危害。例如,已有研究表明同一性延缓和扩散的青少年将会具有更大的现实-理想自我差异(Makros & McCabe,2001)。虽然总体上讲,自我差异的危害已经被其后的许多研究验证(Ferguson et al.,2010;Manian,Strau-man,& Denney,1998),但如果更加细致地考虑,情况似乎并非总是如此。试想。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理想的人,或许会因为自己目前的状态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而消沉,而对于那些坚信自已有能力实现理想的人,这种效应可能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

    这种对自己的能力所持有的信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其同的是从社会学习的角度,发展一个综介的理论架构,去解释行为改变疗法中的普遍机制。Bandura反对行为主义观点。强调认知在新行为的习得与保持中的作用。他认为关于强化的期望的信念比起强化本身,对于行为具有更大的作用。Bandura将期望区分为结果期望与效力期望。结果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s)是指一个人对于一个特定的行为将会导致某一结果的评估:而效力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s)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可以成功地执行被要求去产生特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心。Bandura进一步认为,无论心理疗法的形式是什么,它的作用机制都是充当创造和加强个人的效力期望的途径(Bandura,1977)。

    在其后的研究中,Bandura又多次对于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并于1997年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对实现特定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自我效能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时,它将会影响人们的活动选择;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也决定当面对障碍或令人厌恶的经历时,人们将会花费多少努力,以及他们将会坚持多长时间;人们对于他们的能力的判断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Bandura,1977,1982)。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于抑郁发挥作用,通过三个途径(Bandura,1997;Bandura,Bar-baranelli,Caprara,& Pastorelli,1996)。一是通过未能实现抱负的无效能感。为自己设定了被自我判断为小能够实现的目标的人就会产生抑郁。当人们意识到在获得高度重要的结果上是无效力的时,他们是悲伤的和抑郁的。不能挽回的损失或不能获得渴望的有益的结果,突出地导致沮丧(Bandura,1982)。但是这种消极的效应可以被一个人对于是否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念所调节。相信自己具有效力去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并且继续随求它的人们,会产生高动机和较少沮丧的心情:而判断他们自己不能够达成一个困难的目标,但是为了满足感或成就感而继续追求它的人们,会产生低动机和较高沮丧的心情(Bandura,1991)。我们认为这条途径是尤其与自我差异理论相关的。 (祖雅桐 杜健)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