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70
公正世界信念与跨情境动机效应(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摘要 采用2(公正世界信念状态:公正vs不公正)×2(中奖者的个性品质:正向vs负向)被试间实验设计,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公正世界信念是否具有跨情境动机效应。结果发现:预先激活的公正世界信念状态迁移到了回忆不同个性品质中奖者奖金数额这个不同情境中,影响了人们的记忆。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存在跨情境动机效应。

    关键词 公止世界信念,记忆偏差,跨情境动机效应。

    分类号 B848.4

    1问题提出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Lerrner首次提出了“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的概念,认为公正世界信念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他将“公正”与“应得”画上了等号(Lerner)1965),让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便成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概念的提出源于这一发现:个体倾向于将自身的成绩和个人价值联系起来。Lerner(1965)在实验中发现,让两个外表吸引力不同的学生尽力做字谜游戏,随机选择一个给与奖赏。如果奖赏吸引力较大的那个,观察者会说服自己认为理所应当。他们认为那是他的劳动所得:如果奖赏吸引力较小的那个,观察者会低估两人小组工作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把奖赏与个人价值联系到一起,认为更有价值的那个人更应该获得奖赏。

    1966年,Lerner和他的同事一同建立了“公正世界”理论。基于实验的结果和生活中的一些相似的现象,Lemer与Miuer(1978)将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归纳如下:个体需要相信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当中,人们一般都能够得到他们所应得的。世界是公正的。这一信念使得人们能够将他们所处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稳定而有序的,从而使得个体更加适应这些环境。假若没有这种信念,个体很难投入到对长期目标的追求中,甚至无法按照社会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由于公正世界信念对个体而言具有重要的适应性功能,人们很不情愿放弃这种信念,而且如果有证据证明世界是不公正的、无秩序时,人们会感到非常困扰;这种困扰会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

    “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这之中隐含这样一种推理: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这种公正世界信念其实是存在问题的。Lerner则明确指出,公正世界信念其实是一种幻觉,因为生活中很多事件都是随机发生且不公正的(Lerner,1980)。但是,“好人无好报”,这样的一种不公正现象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不过在随机性很强的现实世界里,个体的行为和结果往往没有必然联系,面对这样的情况,个体很容易失去自信,感觉对世界无法掌控。这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所以个体倾向于认为世界应该是公正的,虽然这可能是一种“幻觉”。

    既然可能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是如何获得的?

    近几年,研究者们对公正世界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世界公正信念的获得。有研究者认为,公正世界信念是从社会环境中所习得的。儿童对于维护个人契约的需要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Lerner & Miller,1978;Hafer & Begue,2005)。所谓的“个人契约”是指:如果为了更长远且有价值的目标暂时抑制当前需要并投入更多,那么预期的目标将得以达成。儿童之所以愿意主动抑制当前的需要而进行更多的投入,是因为儿童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唯有在公正的世界当中,越多的投人才能换来越多的回报(Dalbert,2002)。因此.从心理的发展过程角度来看,公正世界信念伴随着个人契约逐渐得到加强。

    Lerner(1980)指出公正世界信念是一种基本需要。具有动机意义。它作为一种动力,对人们与世界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向是有利于维护人们内心的公正信念。当遇到与公正世界信念相违背的情境时,这一情景会激发个体采取各种应对方式抵御威胁以维护公正信念。如对受害者的疏远(Hafer,2000a,2000b),指责或惩罚受害者(Callan,Powen,& Ellard,2007),通过改变对事件和人物的知觉来维持公正世界信念。例如,如果人们认为领导是公正的,就有可能把他的相貌及行为举止加工成儒雅的、风度翩翩的;如果人们认为领导不够公正。则会把“儒雅”的评价调整为“女性化”的、偏向负向的特性。

    动机还能扭曲或重构人们对“事实”的记忆。有研究者(Hirt,Lvnn,Payne,Krackow,& Mccrea,1999)指出,需要、动机和信念不仅影响自身经验的提取。也影响对他人或事件的记忆。另有研究者(Sanitioso,Kunda,&Fong,1990)发现个体会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概念而选择性地提取自身经验。他们对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进行了更鲜明的提取。人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期待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此外,研究还发现自我保护动机(Wilson & Ross,2003;Sedikides,Green,& Pinter,2004)、亲密关系和归属的需要(Gardner,Piekett,& Brewer,2000)、沟通交流的需要(Echteroff,Higgins,Kopietz,& Gron,2008)都会影响记忆。

    直接研究公正世界信念和记忆的关系,最具意义的当属CMlan(2008)的研究。他认为个体在公正世界信念受到威胁时会采用记忆重构(memory reconstruction)这种心理补偿机制。补偿的原理是人们会无意识地扭曲记忆,以维护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Callan,James,& Calgary,2008)。在这之后,Callan,Davidenko和Ellard(2009)还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还会影响对事情与情境的记忆。其研究范式是:首先给被试呈现中性的事件,例如询问彩票中奖者的中奖金额要求被试分别阅读关于主人公的正向或负向的个性品质描述,最后要求被试对中性事件进行回忆与评价。结果发现,当主人公具有正向的个性品质时,被试对事件的回忆并没有明显的偏差:而当主人公具有负向的个性品质时,对事件的回忆则存在偏差。 (梁福成 周宇 王俊坤 唐卫海)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