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57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描述统计分析

    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各量表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3.2大学生手机成瘾在孤独感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根据孤独感的分数将被试分为三组:UCLA分数>48分的,为“孤独组”;37普通组>非孤独组。

    3.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根据王登峰的研究,自我和谐分数低于74分的,为低分组;分数在75-102之间的,为中间组;分数在103分以上的,为高分组。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我和谐各维度及各组之间的关系见表3。

    表3表明,在自我和谐的三个维度对手机成瘾的贡献中,贡献最大且显著的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表4表明,手机成瘾在自我和谐的各分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手机成瘾程度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

    3.4手机成瘾与孤独感、自我和谐的路径关系

    为了探明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表5表明,手机成瘾、孤独感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符合中介变量分析的条件。下面采用三步回归分析法进行三个多元回归分析。

    检验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在回归分析中全部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选人变量。为了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进行以下三步分析:(1)以孤独感为自变量,自我和谐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以孤独感为自变量,手机成瘾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3)以孤独感、自我和谐为自变量(分层回归),手机成瘾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6。

    表6表明,自变量孤独感显著影响因变量手机成瘾。当自我和谐出现时,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由原来的0.48降低到0.03,且影响不显著,说明了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4讨论

    4.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手机成瘾的程度上,孤独组(n=127)显著高于普通组(n=138)且差异显著,普通组显著高于非孤独组(n=68)且差异显著。数据显示出,孤独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大学生中感到自己孤独的高分人数比例高于孙江伟等(2014)的34.9%,低于张玲,伍亚洲,李媛,谢莎丽和石凯(2012)的57.24%。王明忠等(2015)的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关系是其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因素,这两种依恋关系质量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其孤独感。但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与周围的同伴建立一个新的同伴依恋关系的建设期,同伴依恋关系的质量有待稳定和提高;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时期,内心出于逐步摆脱父母影响的阶段,加之时空因素,亲子沟通不畅,亲子依恋关系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因此在大学生面临建立同伴依恋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易导致该群体出现较高的孤独感。

    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孤独水平越强,手机成瘾程度越高,这与刘红和王洪礼(2011)的研究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影响着气手机成瘾程度”一致。Rock认为,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觉被他人疏远或拒绝,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亲密的同伴,或者在人际互动中缺乏情感亲密的交往时,持续体验到一种令人痛苦的情感体验。Townsend(2000)认为,“手机的基本功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类的孤独所引起的焦虑”,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其人际交往、团体归属、情感交流、自我展示、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得到支持和补偿,从而导致手机成瘾程度的加剧。

    4.2自我和谐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手机成瘾程度与自我和谐程度呈正相关,即自我和谐得分越高(即自我和谐程度越低),手机成瘾程度越高;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自我和谐的三个维度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这个维度对手机成瘾的贡献最大,这与刘元,魏华,周宗奎和刘珍(2013)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Davis(2001)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关于对自我的负面认知是导致成瘾的重要因素。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大学生,在内心会体验到很多冲突、矛盾和束缚,而手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匿名的、刺激的空间来释放内心的张力,以缓解消极的自我体验,从而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加剧。

    4.3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通过路径分析表明,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自我和谐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手机成瘾。自我和谐,是人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体不仅仅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还会主动的去选择和创造周围的环境”(Pervin & John,2003)。具体而言,不同人格的个体会选择或创造不同的环境,从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曲可佳等,2010)。自我和谐程度低的人,为自己选择或创造的环境让自己获得了孤独的体验,为了缓解或降低孤独体验,从而更多地使用手机。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干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主要从干预大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为着眼点开展干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从课内到课外,让他们能够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与团体交往,不断地在交往中降低自己的孤独感,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评价,整合个人的认知评价与生活经验中的冲突矛盾,提高自己的自我和谐程度,从而最终达到降低手机成瘾程度的目的。

    5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手机成瘾与孤独程度呈正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即自我和谐程度越低,手机成瘾程度越高;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手机成瘾。 (刘海娟 姚德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