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74
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述评(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摘要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教师和学生知觉到的问题行为具有一致性。课堂问题行为受到学校、家庭、学生自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不足,缺少长期追踪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索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神经机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研究,研究对象向低龄延伸;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干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类型,影响因素,启示。

    分类号G441

    1引言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而三分之一都是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问题行为的一种,它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违反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教师教学、自身及他人学习,并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张彩云,2007)。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相关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每个班都会有4到6个课堂问题行为比较突出的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10%到20%,有的教师甚至需要花费76%的工作时间去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Coslin 1997;Houghton,Wheldall,& Merrett,1988;Wheldall & Merrett,1989)。在我国,中小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53%(陈汉红,2005)。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也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话题(Houghton,Wheldall,& Merrett,1988;Miller,Ferguson,& Byrne,2000;McGee,Silva,& Williams,1983)。

    关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者主要从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影响因素、文化差异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方法、文化背景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本文对国内外近20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从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和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深人分析,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

    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别:内向型问题行为和外向型问题行为(Hin-shaw,1992)。内向型的问题行为包括回避、烦躁不安、焦虑等;外向型问题行为表现为反抗、冲动、侵犯性、反社会行为以及过度活跃(Beaman & Wheldall,1997;Hinshaw,1992)。两种类别之下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具体表现。如外向型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打骂、推撞、追逐、嘲笑、交头接耳、替换座位、传递纸条、高声谈笑、发出怪音、怪异动作、不服从指挥、反对班干部和教师等;内向型的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胡思乱想、心不在焉、乱涂乱写、抄袭作业、胆小退缩、迟到、早退、逃学、过度寻求帮助等(郑显亮,2005)。外向型问题行为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容易受到教师关注。内向型问题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者从教师和学生认知的不同角度、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表现人手开展研究,发现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

    2.1教师知觉到的课堂问题行为

    国外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教师知觉到的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包括10个类别,分别为随便说话、影响他人、懒惰、不服从、发出噪音、侵犯他人、不守时、做事没有条理、随便离开座位、上课吃东西等。其中,教师知觉到的最难解决,同时也是发生最频繁的课堂问题行为是随便说话、影响他人和懒惰(Little,2005)。在教师知觉到的10种问题行为中。发生频率和解决难度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即发生频率高的也是难以解决的行为。教师知觉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行为,一般来说都是“小毛病”,而反社会行为、暴力事件等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并未对教师造成困扰。这可能是由于严重问题行为的出现频率极低,且出现后往往会有社会机构和相关部门介入解决问题,而“小毛病”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经常出现,不仅影响课堂秩序,妨碍教学工作,还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得不特地拿出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些看似并不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课堂上用来维持秩序,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太多(Infantino & Little,2005)。我国研究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考察了中小学教师知觉到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包括10个类别,分别为走神、随便说话、多动、不跟随任务、不参与合作、退缩、嘲笑别人、妨碍他人、不服从和情绪失控。其中,小学生发生最普遍的问题行为依次是走神、随便说话和多动,这三类问题行为占教师提及总数的90%。中学生发生最普遍的问题行为是走神、随便说话和不参与合作,这三类问题行为占82%(张彩云,2007,2015)。

    2.2学生知觉到的课堂问题行为

    中小学生知觉到的问题行为是否与教师存在差异?国外研究者(Infantino & Little,2005)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知觉到的课堂问题行为表现有随便说话、顶嘴、随便离开座位、吃东西、影响他人、发出噪音、不服从、身体侵犯、不守时、懒惰(拖沓)、没有条理等,认为教师最难解决的问题行为是随便说话,其次是顶嘴和随便离开座位,这与教师知觉到的问题行为大多一致。相比于国外,国内以学生视角展开的研究并不多见。有研究考察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自身课堂问题行为的知觉(朱玉品,2014),结果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知觉到的课堂问题行为表现中,外向型问题行为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上课插嘴、扮鬼脸发怪声、做恶作剧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交头接耳、大声说笑、擅离座位走动、听音乐等)、攻击性行为(吵闹、打架等)、无理对抗行为(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等);内向型问题行为有注意力分散行为(走神、传纸条、递书本、摆弄物品做小动作、上课睡觉、无精打采、吃东西等)、退缩行为(厌学不参与学习、紧张、害怕不举手等)、神经过敏行为(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做其他科目作业、看课外书等)、违纪行为(旷课、迟到、早退、找借口逃课或逃学等)。所有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中,注意力分散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其中走神问题行为所占比例超过90%。由此看来,不管从教师知觉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知觉的角度,“走神”(mind wanderine)都是我国中小学生发生最普遍的课堂问题行为。 (张彩云 武浩)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