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28
创造力的领域性研究进展:从对立到融合的转向(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创造力既具有领域一般性,也具有领域特殊性。Glaveanu等人(2013)通过访谈不同领域(美术、设计、科学、编剧、音乐)高创造性人才对本领域工作的描述、以及对工作过程和成长关键事件的反思,考察了不同领域的创造性行为表达。并对收集的数据从11个维度(冲动性、创造性阻碍、创造性活动阶段、活动技术、活动工具、活动地点、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准备活动、创造性结果、情绪)进行内容编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创造行为既具有相似之处,又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行为,五个领域在各个维度上均具有差异性。然而,以往创造力领域性研究在测量工具上,大多使用基于创造力领域一般性的问卷。Kaufman等人依据创造力具体领域的策略和过程编制了多领域创造力量表,但目前仍然缺乏使用该量表的研究证据。有关创造力的领域性争论直接影响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创造力是领域特殊性的,那么使用基于领域一般性观点编制的创造力测验来选拔学生、检验创造力培养效果,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不公平配置,对教育实践的危害极大(Baer,2011)。同时,以往创造力领域性研究也存在与创造力培养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许多研究并未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缺乏生态效度(Baer,2010;Ivce-vic,2007;Kaufman et al.,2008)。因此,未来研究应该注重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下,寻求基于领域一般性和特殊性测量工具的研究证据。

    3.3从发展的视角探索创造力领域性的阶段特征

    创造力领域性问题是创造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的核心问题之一。创造力领域一般性观点和领域特殊性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均能引证一些实证研究材料而自圆其说,但仍面临着逻辑漏洞的质疑,陷入了间接论证和循环论证的困境。有学者提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存在“十年规律”(Baer,2011)。因此,创造力领域性研究的关键并不在于探讨创造力究竟是一种普遍性的特质还是具有领域特殊性的,而是从发展的视角厘清什么阶段创造力是领域特殊的,什么阶段是领域一般的,以及创造力的哪些成分具有特殊性,哪种成分具有一般性,并从创造力领域性的融合理论中汲取养分,按照创造力发展的可能路径,注重创造力的个体性和发展性,考察创造力领域性的阶段性特征,探索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创造力培养模式。

    3.4整合多重技术手段的研究成果揭示创造力领域性的本质

    无论是支持领域一般性还是领域特殊性,研究者并没有找到足以支撑各自观点的直接证据(Chenet al.,2006)。目前对创造力领域性的论证大多来自行为层面上由果溯因的相关研究,未能勾勒出创造力领域性的全貌。未来研究应关注具有因果解释意义的研究,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创造力领域性本质。创造力领域性研究涉及创造力的测评、培养、生理基础及其神经机制等问题。近年来,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功能鉴定的创造力基因学研究成为国际创造力研究的新增长点。通过分析创造力行为数据与基因数据的关系,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与创造力相关的候选基因(Pulli et al.,2008;Ukkola,Onkamo,Rajjas,Karma,& Jarvela,2009),如多巴胺受体D2(DRD2)、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色氨酸轻化酶1(TPH1)等。但问题在于这些基因与大部分高级认知能力相关.如COMT和DRD2与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广度有显著关联(龚平原,2010)。未来研究应该注重从创造力领域性的视角研究有别于其他高级认知过程的特异性基因。在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方面,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顿悟和发散思维领域(Kounios,& Beeman,2014;Fink,&Neubauer,2006),未来研究应该突破以往创造力神经机制研究中实验任务局限于短期甚至瞬间任务限制的静态研究模式,进一步考察创造力培养动态变化的神经可塑性机制。鉴于创造性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创造力领域性研究应按照“基于创造力认知和人格特点的行为学——基于一般性和领域性融合的心理测量学——基于ERP和fMRI等技术的认知神经科学——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功能鉴定的基因学”研究主线,整合多重技术手段的研究证据,从不同层面全面揭示创造力领域性的本质。 (蔺素琴 申超男 段海军 胡卫平)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