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相似性与共享标签知识对智障儿童数量表征的影响(3)
4 分析讨论
4.1 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正确率呈上升趋势。在数量比较任务中,各组智障儿童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ll~13岁、14~16岁智障儿童完成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7~10岁,而11~13岁、14~16岁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与7`10岁智障儿童相比,11~13岁是智力障碍儿童数量表征能力发展的飞跃期,并在14~16岁达到认识的稳定阶段。
智障儿童表现出上述的发展特点,与思维的发展水平有关。智障儿童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不足(郭海英,贺敏,金瑜,2005)。7~10岁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对数量多少的识别与其目测感知性有关。这种识别能力被看作是早期数概念发展和数数的基础(周欣,2004)。随着年龄的递增,智障儿童思维能力缓慢增强(谭和平,苏雪云,2007;Van derMolen et al,2010),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使得他们能够从具体的物体集合中抽象出物体数量。到11~13岁智障儿童具体形象思维获得进一步发展,比较数量多少时除了依赖于视知觉提供的信息,还借助于表象把握集合数量。研究者证实,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是其认知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的过程,而这过程有赖于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Case,1998)。此外,通过系统地教学干预,智障儿童知识经验不断地发展(Eldevik,Jahr,Eikeseth,Hastings,&Hughes,2010;Henry&Winfield,2010)。逐步形成数概念,这标志着其掌握了衡量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工具。7~10岁智障儿童的数概念发展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数量表征能力的发展。从11~13岁起,智障儿童的数概念缓慢形成,到14~16岁智障儿童已经具有比较稳定的数量表征能力,4.2 表面相似性对智障儿童数量比较的影响
关于物体表面相似性对数量关系判断的研究发现,物体表面相似程度的高低对智障儿童数量多少判断的影响不同。智障儿童在表面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表面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也就是说智障儿童在高表面相似物体下对数量多少的表征显著好于低表面相似物体。而且,与11~13岁、14~16岁智障儿童相比,7~10岁智障儿童更容易受物体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影响智障儿童的数量感知,致使智障儿童在不同表面相似的指标上出现差异。正常儿童数量辨别过程中,较容易受到物体表面特征因素的干扰,而忽略物体数量的本质特征(赖颖慧等,2012;Mix,2008a)。韩瑽瑽等人(2010)采用数量比较任务,考查表面相似性对3~5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在测试阶段呈现两张卡片包含不同数量的不同物体(在不一致条件下),或两张卡片包含不同数量的相同物体(在一致条件下),结果发现儿童在一致条件下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的正确率。与韩瑽瑽等人(2010)的研究结论类似,本研究也认为,在高表面相似的情况下,智障儿童进行数量比较的正确率较高,表明智障儿童更容易对具有高表面相似性的物体进行数量比较。这说明。物体表面的高相似性能够促进智障儿童辨别数量的差异。
4.3 共享标签知识对智障儿童数量比较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共享标签知识对智障儿童的数量比较有干扰。首先,共享标签知识的主效应显著,标签知识处于基数原则水平的擅长组的正确率均显著不擅长组。其次,擅长组在表面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几率水平,而不擅长组在两个条件下的表现与几率水平无显著差异,且在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尚未达到几率水平。
对不一致条件下的四格表(见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擅长给数取物的88名智障儿童中,有近六分之一的儿童无法完成数量比较任务,但仍有73名儿童既擅长给数取物又擅长数量比较。这表明,与数量比较任务相比,智障儿童更容易完成给数取物任务。不擅长给数取物任务的8名儿童,有6名同样不擅长数量比较任务:而不擅长数量比较任务的21个儿童中却有15个擅长给数取物任务。这说明,只有较好地掌握了数字标签的智障儿童。才能较好地完成数量比较任务,即给集合贴标签的能力是智障儿童数量差异识别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与正常儿童的研究结果类似(赖颖慧等,2012;Mix,2008a)。
许多数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共享标签知识有助于儿童寻找数集之间的共性,激发儿童从数量这一维度进行比较(Mix,2008a,2008b)。具有较强标签知识的儿童能够注意到不同集合的数量差异,因此能更好地比较数量多少。同时,基数概念亦可提高儿童对集合数量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儿童不断探索数量关系。儿童的数字标签知识与辨别数量差异的成绩有关,主要因为儿童对数字标签的掌握程度会影响数量比较的表现。对数字标签掌握停留在正确数数,即在不知道如何确定集合的基数,只会简单地背诵数序直至该数(wvnn,1990,1992);理解数字标签的意义,即正确计数确定集合的基数,并用正确的数字表示该集合。与数数能力相比,对数字标签意义的理解更为重要,这也为儿童数能力发展的机制之一是共享标签知识提供有利的证据(Mix,2008b)。
5 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11~13岁和14~16岁智障儿童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7~10岁智障儿童。(2)表面相似性对智障儿童数量比较的作用存在年龄差异,7~10岁智障儿童易受物体表面相似性的影响:智障儿童在高表面相似物体下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表面相似物体的正确率。(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智障儿童表现显著优于不擅长组,擅长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几率水平,而不擅长组与几率水平无显著差异。 (柳笛)
4.1 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正确率呈上升趋势。在数量比较任务中,各组智障儿童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ll~13岁、14~16岁智障儿童完成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7~10岁,而11~13岁、14~16岁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与7`10岁智障儿童相比,11~13岁是智力障碍儿童数量表征能力发展的飞跃期,并在14~16岁达到认识的稳定阶段。
智障儿童表现出上述的发展特点,与思维的发展水平有关。智障儿童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不足(郭海英,贺敏,金瑜,2005)。7~10岁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对数量多少的识别与其目测感知性有关。这种识别能力被看作是早期数概念发展和数数的基础(周欣,2004)。随着年龄的递增,智障儿童思维能力缓慢增强(谭和平,苏雪云,2007;Van derMolen et al,2010),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使得他们能够从具体的物体集合中抽象出物体数量。到11~13岁智障儿童具体形象思维获得进一步发展,比较数量多少时除了依赖于视知觉提供的信息,还借助于表象把握集合数量。研究者证实,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是其认知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的过程,而这过程有赖于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Case,1998)。此外,通过系统地教学干预,智障儿童知识经验不断地发展(Eldevik,Jahr,Eikeseth,Hastings,&Hughes,2010;Henry&Winfield,2010)。逐步形成数概念,这标志着其掌握了衡量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工具。7~10岁智障儿童的数概念发展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数量表征能力的发展。从11~13岁起,智障儿童的数概念缓慢形成,到14~16岁智障儿童已经具有比较稳定的数量表征能力,4.2 表面相似性对智障儿童数量比较的影响
关于物体表面相似性对数量关系判断的研究发现,物体表面相似程度的高低对智障儿童数量多少判断的影响不同。智障儿童在表面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表面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也就是说智障儿童在高表面相似物体下对数量多少的表征显著好于低表面相似物体。而且,与11~13岁、14~16岁智障儿童相比,7~10岁智障儿童更容易受物体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影响智障儿童的数量感知,致使智障儿童在不同表面相似的指标上出现差异。正常儿童数量辨别过程中,较容易受到物体表面特征因素的干扰,而忽略物体数量的本质特征(赖颖慧等,2012;Mix,2008a)。韩瑽瑽等人(2010)采用数量比较任务,考查表面相似性对3~5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在测试阶段呈现两张卡片包含不同数量的不同物体(在不一致条件下),或两张卡片包含不同数量的相同物体(在一致条件下),结果发现儿童在一致条件下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的正确率。与韩瑽瑽等人(2010)的研究结论类似,本研究也认为,在高表面相似的情况下,智障儿童进行数量比较的正确率较高,表明智障儿童更容易对具有高表面相似性的物体进行数量比较。这说明。物体表面的高相似性能够促进智障儿童辨别数量的差异。
4.3 共享标签知识对智障儿童数量比较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共享标签知识对智障儿童的数量比较有干扰。首先,共享标签知识的主效应显著,标签知识处于基数原则水平的擅长组的正确率均显著不擅长组。其次,擅长组在表面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几率水平,而不擅长组在两个条件下的表现与几率水平无显著差异,且在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尚未达到几率水平。
对不一致条件下的四格表(见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擅长给数取物的88名智障儿童中,有近六分之一的儿童无法完成数量比较任务,但仍有73名儿童既擅长给数取物又擅长数量比较。这表明,与数量比较任务相比,智障儿童更容易完成给数取物任务。不擅长给数取物任务的8名儿童,有6名同样不擅长数量比较任务:而不擅长数量比较任务的21个儿童中却有15个擅长给数取物任务。这说明,只有较好地掌握了数字标签的智障儿童。才能较好地完成数量比较任务,即给集合贴标签的能力是智障儿童数量差异识别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与正常儿童的研究结果类似(赖颖慧等,2012;Mix,2008a)。
许多数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共享标签知识有助于儿童寻找数集之间的共性,激发儿童从数量这一维度进行比较(Mix,2008a,2008b)。具有较强标签知识的儿童能够注意到不同集合的数量差异,因此能更好地比较数量多少。同时,基数概念亦可提高儿童对集合数量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儿童不断探索数量关系。儿童的数字标签知识与辨别数量差异的成绩有关,主要因为儿童对数字标签的掌握程度会影响数量比较的表现。对数字标签掌握停留在正确数数,即在不知道如何确定集合的基数,只会简单地背诵数序直至该数(wvnn,1990,1992);理解数字标签的意义,即正确计数确定集合的基数,并用正确的数字表示该集合。与数数能力相比,对数字标签意义的理解更为重要,这也为儿童数能力发展的机制之一是共享标签知识提供有利的证据(Mix,2008b)。
5 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11~13岁和14~16岁智障儿童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7~10岁智障儿童。(2)表面相似性对智障儿童数量比较的作用存在年龄差异,7~10岁智障儿童易受物体表面相似性的影响:智障儿童在高表面相似物体下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表面相似物体的正确率。(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智障儿童表现显著优于不擅长组,擅长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几率水平,而不擅长组与几率水平无显著差异。 (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