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40
有意遗忘与自我参照:基于储存—提取模型的新方法(4)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实验材料使用双字词词对,具体过程为利用有意遗忘的经典范式首先对项目对进行学习,然后进行自由回忆测试,最后以每个项目对的第一个词为线索进行线索回忆。在实验过程中,总共可以观察到6种行为事件:自由回忆出项目对中的全部2个词,项目对的线索回忆成功(E1);自由回忆出项目对中的全部2个词,项目对的线索回忆失败(E2);自由回忆出项目对中的1个词,项目对的线索回忆成功(E3);自由回忆出项目对中的1个词,项目对的线索回忆失败(E4);自由回忆项目对失败,项目对的线索回忆成功(E5);自由回忆项目对失败,项目对的线索回忆失败(E6)。事件E1-E6是被试在实验中5种潜在认知状态的反映,被用5个参数来表示,每个参数值的范围为[0,1]。这5个参数分别是储存参数a:项目对的两个词汇联合储存的概率,包括两个词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取参数r:项目对的两个词汇联合储存并在自由回忆测试中联合提取的概率;额外参数s:项目对的两个词汇联合储存,但是在自由回忆测试中仅单个提取的概率;额外参数u:项目对的两个词汇没有联合储存,在自由回忆测试中单个提取的概率;额外参数l:由于回忆测试顺序和两个测试之间的延迟造成联合储存记忆损失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s、u、l作为额外参数被用来增加模型效度,消除额外的干扰因素,不用作区分储存和提取过程;s、u反映的认知状态在标准的自由-线索回忆范式中很少见,因此值很小;参数,的估计值更是通常接近为0(Rum-mel et a1.,2016)。

    图1的模型可以转换为6个标准化方程,每个方程都代表一种行为事件中各种潜在认知状态的结合:

    P(E1)=ar(1-l)+a(1-r)s2(1-l)

    P(E2)=arl+a(1-r)s2l+(1-a)u2

    P(E3)=2a(1-r)J(1-s)(1-l)

    P(E4)=2a(1-r)J(1-s)l+2(1-a)u(1-u)

    P(E5)=a(1-r)(1-s)2(1-l)

    P(E6)=a(1-r)(1-s)2l+(1-a)(1-u)2

    4.2储存-提取模型的分析与计算

    在数据分析时,首先对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成绩进行分析来确定是否出现了有意遗忘效应。然后需要对模型的拟合度以及参数进行分析。MPT模型的拟合度是通过x2分布的渐进函数PDλ计算的,PDλ被定义为渐进于x2分布的分布,λ是一个族参数,当λ=0时表示G2统计量(Mosha-gen,2010)。若想知道模型与实验数据是否拟合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同种参数计算出不同的值是否有差异,我们可以用对数似然比统计量G2进行假设检验(Riefer&Batehelder,1988),以确定模型适配度和参数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在模型检验时,我们通过汇总实验数据得到n种实验条件下6类行为事件各自的频数,每种实验条件都可以构建一个模型,每个模型包含5个参数(a,r,s,u和l),共5n个参数。每个模型还包括同种实验条件下的6类行为,因此总共具有(6-1)×n=5n个自由可变换的行为类别。当参数的数量与自由类别的数量相等时,参数可以被估计但是模型适配度无法被检验(Batehelder&Riefer,1999)。因为在每种实验条件下自由回忆与线索回忆的时间间隔都相同,所以因延迟造成的记忆损失几乎相等。于是我们设置每种实验条件下,参数都相等,从而获得一个具有多余自由度的可检验的限制模型(Rummel et a1.,2016),并使用multiTree软件(Moshagen,2010)对限制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和参数分析。

    4.3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可能存在的心理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有意或无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为了让研究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我們使用单字法有意遗忘范式,并在原有实验组(TBF项目和TBR项目各占一半)的基础上增加要求记忆全部识记材料的对照组(可以像字表法范式一样计算出有意遗忘的代价和收益,Foster&Sahakyan,2012;Rummel et al,2016),实验材料选择与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点、物品名词。首先,我们将需要识记的双字词在控制词频和笔画数的情况下进行配对,例如:“钥匙桌子”。然后在正式实验中通过指导语让被试想象自己或他人置身于一种情境并口头报告(例如“我把钥匙放在桌子上”),接着在这个情境下学习“钥匙桌子”词对,一段时间后呈现记忆或遗忘线索。最后,我们通过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得到全部的6个事件统计数据,带入储存

    提取模型得到模型拟合度、储存参数a和提取参数r就可以讨论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

    如果:①自我参照条件下无有意遗忘效应或有意遗忘效应显著小于他人参照条件;②自我参照条件下实验组遗忘项目的储存参数a显著小于或与记忆项目的储存参数a无差异,实验组的提取参数r两类项目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无论储存参数a还是提取参数r在两类项目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③他人参照条件下实验组遗忘项目的储存参数a显著小于记忆项目的储存参数a,实验组的提取参数r两类项目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无论储存参数a还是提取参数r在两类项目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④实验组中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储存参数显著大于他人参照。那么,实验结果支持编码的观点。

    如果:①自我参照条件下无有意遗忘效应或有意遗忘效应显著小于他人参照条件;②自我参照条件下实验组的储存参数a两类项目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组遗忘项目的提取参数r显著小于记忆项目的提取参数r,对照组无论储存参数a还是提取参数r在两类项目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③他人参照条件下实验组的储存参数a两类项目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组遗忘项目的提取参数r显著小于或与记忆项目的提取参数r无差异,对照组无论储存参数a还是提取参数r在两类项目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④实验组中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储存参数显著大于他人参照。那么,实验结果支持抑制的观点。 (宋耀武 王润洲 刘昌昊 赵小军)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