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464
有意遗忘与自我参照:基于储存—提取模型的新方法(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摘要 当前对有意遗忘以及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解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编码和抑制的观点上,并且很少有研究内隐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有意遗忘。以往的研究之所以会造成争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使用一种可量化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有意遗忘过程中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未来有意遗忘以及其他记忆和遗忘的研究可采用储存

    提取模型并结合多项式建模技术,通过对储存和提取过程的参数分析帮助研究者解释有关现象产生时伴随的内部心理机制。

    关键词 有意遗忘,自我参照,储存-提取模型,心理机制。

    分类号 B842.3

    1引言

    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人们时刻都需要控制自己的记忆系统来更新时刻变换着的信息。比如在问路时别人给我们指了错误的方向,或是在执行一项任务中收到了错误的指令。如果我们发现这些信息是有误的,就必须主动遗忘它们,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信息与我们需要的信息争夺有限的认知资源(Aguirre,Gomez-Ariza,Andres,Mazzoni,&Baio,2017)。这种遗忘被称为有意遗忘(directed of forgetting),属于主动遗忘的一种,指的是由于遗忘指令引起的记忆内容受损的现象,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杨文静,杨金华,肖宵,张庆林,2012)。前人通过研究发现,主动遗忘无关的干扰信息对提高个体的认知加工效率,使之更专注于处理当前的问题有重要的价值;而对自己负性情绪和创伤性生活事件的主动遗忘则可以促进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形成(白学军,王媛媛,杨海波,2012;Knpper,Benoit,Dalgleish,&Anderson,2014)。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受创伤个体不能有效遗忘与自身所受创伤经历相关联的材料(MeNally,Claney,&Schacter,200 1;McNally,Metzger,Lasko,Clancy,&Pitman,1998)。人们为什么会难以忘记自己的创伤经历?原因可能是自我在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存在记忆优势效应。Rogers,Kuiper和Kirker(1977)证明了当识记的内容与自我相关联时回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的成绩好。为了探究个体是否能够主动遗忘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事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应用于有意遗忘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引入储存提取模型来为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有意遗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有意遗亡的研究与争论

    在探讨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研究的新方法前,需要对有意遗忘的研究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

    2.1有意遗忘研究中的经典范式

    经典有意遗忘范式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被试在学习过呈现材料之后,通过呈现线索让被试对刚刚呈现的材料进行记忆或遗忘(Biork,1972)。假如被试有意地遗忘了要求忘记的材料,那么让被试只回忆要求记忆的材料时,只有很少的遗忘材料会被回忆出来;让被试回忆所有材料时,需要遗忘的材料被回忆出来的数量将显著低于需要记忆的材料。根据这个逻辑,研究者们创造出了一系列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且运用最广泛的就是单字法和字表法。

    单字法(item-method)又称项目法。在该范式中,实验材料分为两种类型,即记忆(to-be-remem-bered,TBR)项目和遗忘(to-be-forgotten,TBF)项目。实验过程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根据指令记住或者遗忘刚刚出现的项目。当全部实验材料都呈现完毕后,被试需要完成一个短时间的分心任务(通常是数学任务)来控制项目的近因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后被试需要回忆之前学习过的所有项目无论它是否被要求记忆。此时,若对记忆项目的回忆量显著大于遗忘项目的回忆量则证明发生了有意遗忘(Biork,1972;Foster&Sahakyan,2012;Hockley,1998;&Biork,1971)。字表法(zist-method)范式中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遗忘组、记忆组),分别学习前后两个字表(字表1、字表2)。字表l的项目学习完毕后,遗忘组被试接受遗忘指令(忘掉字表1,记忆字表2);记忆组被试接受记忆指令(记忆字表1,记忆字表2)。等两个字表都呈现完后,所有被试完成分心任务。最后,所有被试进行回忆测验:若遗忘组被试字表2的回忆量显著大于字表1,则有意遗忘发生(杨文静等,2012;Kliegl,PastOtter,&Bauml,2012;PastOtter,Kliegl,&Bauml,2012,2016)。

    当前有两种比较普遍的有意遗忘测量方式:第一种方法仅适用于字表法有意遗忘的研究,需要分别比较两个实验组对应的两个字表的回忆成绩。若遗忘组字表l的回忆量显著低于记忆组,那么就存在有意遗忘的代价;遗忘组字表2的回忆量显著高于记忆组,那么就存在有意遗忘的收益(Bauml,Past6tter,&Hanslmayr,2010;Bjork&Bjork,1996;MaeLeod,1998;PastOtter et a1.,2012;Sahakyan,Delaney,Faster,&Abushanab,2013)。而另一种方法单字法和字表法范式都适用,就是在遗忘组中直接比较记忆项目与遗忘项目之间的记忆效果,如果记忆项目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遗忘项目,那么就存在有意遗忘效应(杨文静等,2012)。

    2.2有意遗忘现象的理论解释及争论

    对有意遗忘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单一机制理论和双机制理论两种。单一机制理论主要包含三种理论:(1)选择性复述理论:选择性复述(selective-rehearsal)理论认为,单字法范式中在线索指令的作用下由于认知资源被更多的分配给需要记忆的材料使得个体对这部分材料的加工更为精细,从而造成了回憶与再认测验中记忆项目的成绩比遗忘项目的成绩要高(李琦,赵迪,郭春彦,2007;Cheng,Liu,Lee,Hung,&Tzeng,2012;MacLeod,1998)。这一理论得到了电生理研究的证实:在指令呈现后200N600ms,记忆线索诱发了比遗忘线索更正的ERPs(N2、P3),证明了编码记忆项目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Paz-Caballero,Menor,&Jimenez,2004)。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在线索命令呈现之前被试仅采取维持性复述(maintenancerehearsal)策略把学习过的材料维持在工作记忆中,不进行深入的加工。遗忘指令的出现会使遗忘项目被剔除出复述过程,进而只对记忆项目进行选择性复述,无论这些记忆项目是出现在遗忘指令呈现之前还是之后(杨文静等,2012;Woodward&Bjork,1971)。有一些研究者指出在字表法有意遗忘范式中遗忘指令是在复述后再呈现的,任何有意遗忘效应都更像是对已保持在记忆中的识记材料后置处理并重新构建记忆结构的结果,因此用选择性复述解释有意遗忘是行不通的(张海芹,荆怀福,王大伟,2007;朱倩云,2009;MacLeod,1998)。但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字表法有意遗忘范式中,被试在编码指令后的信息时,记忆指令会使他们同时复述所有记忆指令下字表的项目;遗忘指令会使他们将遗忘项目跳出复述过程,选择性地复述记忆指令下字表的项目无论这些字表是呈现在遗忘指令之前还是之后。因此,在被试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停止对遗忘字表中项目的维持性复述(产生有意遗忘代价)和对记忆字表中项目的精细编码(产生有意遗忘收益)提高了记忆指令下字表项目的记忆(Biork,1970;Kliegl et a1.,2012)。(2)提取抑制理论:提取抑制(retrieval-inhibition)理论认为,在单字法有意遗忘范式中,指令呈现之前所有项目都已经得到深层加工,而提取抑制机制有两个过程:首先是记忆项目与遗忘项目心理上的分离;然后由于遗忘指令的作用会抑制先前学习过的遗忘项目,使得被试在提取遗忘材料时受到了阻碍或抑制,这就让遗忘材料的的回忆或再认成绩比记忆材料差(白学军,杨海波,沈德立,2005;陈曦,1999;慕德芳,宋耀武,陈英和,2009;朱倩云,2009;Geiselman&Bagheri,1985;Harnishfeger&Pope,1996)。电生理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再认记忆材料时会在额叶区和顶叶区诱发出比辨认新材料诱发了更正的ERPs波幅,而遗忘材料只有在额叶区有这种效应(Ullsperger,Mecklinger,&Miiller,2000)。由此可以认为,遗忘项目是受到了抑制而难以提取。在字表法有意遗忘范式中,接受遗忘指令的被试存在主动抑制通达到遗忘字表的心理过程,因此降低了遗忘字表的回忆测验成绩,产生有意遗忘的代价。同时,由于减少了遗忘项目的潜在干扰,对记忆字表中项目的测验成绩提高(Geiselman,Biork,&Fishman,1983),产生有意遗忘的收益。(3)情境转换理论:情境转换(con-text-change)理论认为,在学习中个体同时编码项目和变化的情境特征。遗忘指令的出现诱发了被试内部心理情境的变化,丢弃编码遗忘字表时的情境线索,而为接下来的字表寻找新的情境线索,因此被试会把指令前的字表和指令后的字表区分为不同的事件。在测试时因为编码情境和提取情境的不匹配导致对遗忘字表中项目的回忆和再认减少,出现有意遗忘代价。同时,因为减少了遗忘项目的干扰,所以增加了记忆字表中项目的记忆效果有了有意遗忘的收益(Sahakyan&Delaney,2003;Sahakyan&Kelley,2002;Sahakyan&Smith,2014)。情境转换理论不强调对遗忘信息的选择性遗忘,而是强调由于编码情境和提取情境不匹配导致的遗忘,即使遗忘字表之前还存在记忆字表。Sahakyan(2004)用一个三字表的有意遗忘实验发现,与RRR(三个字表都接受记忆指令)组相比,RFR(字表1接受记忆指令,字表2接受遗忘指令,字表3接受记忆指令)组的字表1也存在明显的遗忘即遗忘拓展到了遗忘字表之前的记忆字表,证明了字表法有意遗忘是由情境转换造成的,而不是选择性复述或提取抑制。情境转换理论强调情境在有意遗忘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字表法有意遗忘范式却不好解释该范式的结果。因为在单字法有意遗忘范式下,记忆项目与遗忘项目的学习情境是快速变换不可叠加的(Rttmmel,Marevic,&Kuhlmann,2016)。 (宋耀武 王润洲 刘昌昊 赵小军)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