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型噪音对二语者汉语元音声调感知的影响(4)
在噪音背景下,以1个组间变量:被试的语言背景,3个组内变量:感知类型、信噪比及噪音类型(组内变量)为自变量,感知正确率的RAU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感知类型[F(2,54)=125.61,p<0.05)],信噪比值[F(1,27)=122.35,p<0.05)],噪音类型[F(1,27)=619.19,p<0.05)],被试语言背景[F(2,27)=7.50,p<0.05)]均对感知的正确率有显著主效应。同时,感知类型与被试语言背景间存在交互效应,F(4,54)=4.75,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CN组被试,元音感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声调感知及元音声调组合感知的正确率(p<0.017),而声调感知的正确率与元音声调组合感知的正确率的差异不显著(p>0.017);对于二语组被试(KNH和KNM),三种感知类型的正确率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所有p<0.017),且感知元音的正确率最高,感知元音声调组合的正确率最低,而声调感知的正确率居中。
3.5语音型噪音的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
3.5.1语音型噪音的能量掩蔽
如上所述,语音型噪音(Babble)的能量掩蔽值是将安静下被试元音声调感知的正确率与BM噪音下相应的正确率相减所得。图5展示了在两种信噪比条件下,三組被试感知元音声调组合时受到的能量掩蔽。其中,KNM组被试受到的能量掩蔽最大,其次是KNH组,CN组受到能量掩蔽的负面影响最小。
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自变量有三个,分别为1个组间变量:被试的语言背景,和2个组内变量:元音声调组合类型和信噪比。因变量为被试在各条件下的能量掩蔽值。结果表明,三个自变量对能量掩蔽值的影响均具有显著主效应,其中元音声调组合:F(1 9,513)=3.49,p<0.05;信噪比:F(1,27)=40.36,p<0.05;被试语言背景:F(2,27)=4.33,p<0.05。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只有元音声调组合和信噪比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F(19,513)=12.90,p<0.05),被试语言背景与其他两个变量间均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所有p>0.05)。由此可见,被试的语言背景对于其汉语元音声调感知中受到的能量掩蔽有显著影响。进而根据Bonferroni法对被试的语言背景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KNM组受到的能量掩蔽显著高于CN组(p<0.05)。而KNH与另外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所有p>0.05)。
3.5.2语音型噪音的信息掩蔽
信息掩蔽值是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BM噪音下被试感知元音声调感知的正确率与Babble噪音下相应的正确率相减所得。如图6所示,在两种信噪比条件下,三组被试显示了相似的信息掩蔽。
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自变量有三个,分别为1个组间变量:被试的语言背景,和2个组内变量:元音声调组合类型、信噪比。因变量为被试在各条件下的信息掩蔽值。结果表明被试语言背景对信息掩蔽不存在显著主效应(p>0.05),且语言背景与其他两个变量间均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所有p>0.05),另外,三变量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p>0.05)。这些结果说明无论何种语言背景的被试,受信息掩蔽影响类似。
4讨论
4.1噪音对二语被试感知汉语元音声调感知的影响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探究在安静和语音型噪音背景下,韩语母语者与汉语母语者在感知汉语元音声调时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有,这种显著差异是否会受到噪音水平,即信噪比大小的影响,同时这种噪音主要是由语音型噪音中的能量掩蔽还是信息掩蔽造成。因此母语者与非母语者之间的语音感知差异是本实验讨论的重点之一。根据此前的研究,非母语者在安静环境下的二语语音感知表现比母语者差,而噪音会增大这种差异,且随着噪音信噪比水平的降低,二语语音感知会更加困难,而母语者与非母语者之间的感知差异也会在从高信噪比水平到中等信噪比水平之间逐渐增大,但当信噪比水平继续减小时,由于信号声强度过小,听觉上几乎无法感知时,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之间的感知差异又会减小。例如,Mayo,Florentine和Butts(1997)根据英语习得起始年龄的不同选用了四组被试进行句子关键词复述任务,并对其分别进行了安静背景以及不同信噪比水平的多人嘈杂音背景下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母语者对于噪音中旬子的理解能力强于非母语者。而Jin和Liu(2012)的实验也证明,非母语者在句子识别任务中受到噪音的影响比母语者更大,但在实验信噪比水平最低时,两者的差异反而更小。如图3所示,本实验的结果显示噪音使得非母语者和母语者之间的差别增大了,然而在-4和-8 dB信噪比下,非母语者相当于母语者的不足并没有变化,这可能是因为-8 dB信噪比还不够低(例如,在-8 dB信噪比下,即使是KNM组仍能达到近40%的元音声调识别的正确率,远高于5%的随机正确率)。
在本实验中,无论是在安静或不同噪音背景下,被试语言背景对被试感知汉语元音声调的表现均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于汉语母语者与中水平韩语母语者之间的显著差异,而汉语母语者与高水平韩语母语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显著。这说明在非母语者中,二语水平的高低会影响非母语者在不同听觉背景下的表现,在噪音背景下,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这些结果表明,汉语(即二语)的学习经历会提高非汉语母语者处理语音的能力,且随着汉语习得水平的提高,这种感知语音的能力更强。
语音型噪音下,两组韩语母语者所受的负面影响要显著大于汉语母语者。进一步的检验表明汉语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语音型噪音下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能量掩蔽,而非信息掩蔽。Gareia Leeum-berri和Cooke(2006)在比较英语被试和西班牙被试感知英语辅音的差异时发现,在不包含信息掩蔽的语谱噪音中,母语者与非母语者的感知正确率差异相比安静条件下显著上升。由此可见,能量掩蔽对于非母语者的负面影响比母语者大。 (徐灿 杨小虎 汪玉霞 张辉 丁红卫 刘畅)
3.5语音型噪音的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
3.5.1语音型噪音的能量掩蔽
如上所述,语音型噪音(Babble)的能量掩蔽值是将安静下被试元音声调感知的正确率与BM噪音下相应的正确率相减所得。图5展示了在两种信噪比条件下,三組被试感知元音声调组合时受到的能量掩蔽。其中,KNM组被试受到的能量掩蔽最大,其次是KNH组,CN组受到能量掩蔽的负面影响最小。
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自变量有三个,分别为1个组间变量:被试的语言背景,和2个组内变量:元音声调组合类型和信噪比。因变量为被试在各条件下的能量掩蔽值。结果表明,三个自变量对能量掩蔽值的影响均具有显著主效应,其中元音声调组合:F(1 9,513)=3.49,p<0.05;信噪比:F(1,27)=40.36,p<0.05;被试语言背景:F(2,27)=4.33,p<0.05。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只有元音声调组合和信噪比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F(19,513)=12.90,p<0.05),被试语言背景与其他两个变量间均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所有p>0.05)。由此可见,被试的语言背景对于其汉语元音声调感知中受到的能量掩蔽有显著影响。进而根据Bonferroni法对被试的语言背景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KNM组受到的能量掩蔽显著高于CN组(p<0.05)。而KNH与另外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所有p>0.05)。
3.5.2语音型噪音的信息掩蔽
信息掩蔽值是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BM噪音下被试感知元音声调感知的正确率与Babble噪音下相应的正确率相减所得。如图6所示,在两种信噪比条件下,三组被试显示了相似的信息掩蔽。
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自变量有三个,分别为1个组间变量:被试的语言背景,和2个组内变量:元音声调组合类型、信噪比。因变量为被试在各条件下的信息掩蔽值。结果表明被试语言背景对信息掩蔽不存在显著主效应(p>0.05),且语言背景与其他两个变量间均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所有p>0.05),另外,三变量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p>0.05)。这些结果说明无论何种语言背景的被试,受信息掩蔽影响类似。
4讨论
4.1噪音对二语被试感知汉语元音声调感知的影响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探究在安静和语音型噪音背景下,韩语母语者与汉语母语者在感知汉语元音声调时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有,这种显著差异是否会受到噪音水平,即信噪比大小的影响,同时这种噪音主要是由语音型噪音中的能量掩蔽还是信息掩蔽造成。因此母语者与非母语者之间的语音感知差异是本实验讨论的重点之一。根据此前的研究,非母语者在安静环境下的二语语音感知表现比母语者差,而噪音会增大这种差异,且随着噪音信噪比水平的降低,二语语音感知会更加困难,而母语者与非母语者之间的感知差异也会在从高信噪比水平到中等信噪比水平之间逐渐增大,但当信噪比水平继续减小时,由于信号声强度过小,听觉上几乎无法感知时,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之间的感知差异又会减小。例如,Mayo,Florentine和Butts(1997)根据英语习得起始年龄的不同选用了四组被试进行句子关键词复述任务,并对其分别进行了安静背景以及不同信噪比水平的多人嘈杂音背景下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母语者对于噪音中旬子的理解能力强于非母语者。而Jin和Liu(2012)的实验也证明,非母语者在句子识别任务中受到噪音的影响比母语者更大,但在实验信噪比水平最低时,两者的差异反而更小。如图3所示,本实验的结果显示噪音使得非母语者和母语者之间的差别增大了,然而在-4和-8 dB信噪比下,非母语者相当于母语者的不足并没有变化,这可能是因为-8 dB信噪比还不够低(例如,在-8 dB信噪比下,即使是KNM组仍能达到近40%的元音声调识别的正确率,远高于5%的随机正确率)。
在本实验中,无论是在安静或不同噪音背景下,被试语言背景对被试感知汉语元音声调的表现均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于汉语母语者与中水平韩语母语者之间的显著差异,而汉语母语者与高水平韩语母语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显著。这说明在非母语者中,二语水平的高低会影响非母语者在不同听觉背景下的表现,在噪音背景下,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这些结果表明,汉语(即二语)的学习经历会提高非汉语母语者处理语音的能力,且随着汉语习得水平的提高,这种感知语音的能力更强。
语音型噪音下,两组韩语母语者所受的负面影响要显著大于汉语母语者。进一步的检验表明汉语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语音型噪音下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能量掩蔽,而非信息掩蔽。Gareia Leeum-berri和Cooke(2006)在比较英语被试和西班牙被试感知英语辅音的差异时发现,在不包含信息掩蔽的语谱噪音中,母语者与非母语者的感知正确率差异相比安静条件下显著上升。由此可见,能量掩蔽对于非母语者的负面影响比母语者大。 (徐灿 杨小虎 汪玉霞 张辉 丁红卫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