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22
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的作用(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目前对于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较少。Costa等人的研究(Costa&Santeste-ban,2004)操纵了线索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500ms或800ms),发现随着线索刺激之间时间间隔的增长,语言转换代价(反应时)减小。但由于反应时反映的是加工过程的最终结果,该研究并不能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对主动性控制的作用给出解释,因此它只能間接地说明主动性控制的调节作用。Mayr等人(Mayr&Kliegl,2003)使用线索一图片命名范式考察线索出现后相关的ERP成分。结果发现,在线索呈现450-500 ms后,转换条件出现一个正波,说明存在一个转换线索呈现之后的预备加工阶段。Verhoef等人的研究(Verhoef,Roelofs,&Chwilla,2010)发现,在线索呈现后200-350ms的时间窗口,L2转换试次相较于L2重复试次诱发了更大的负波;在350-500 ms的时间窗口,母语和L2的转换试次相较重复试次均产生更大的负波。研究者认为,语言转换需要内源性的控制,这种控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前一个试次的任务分离,二是转入下一个新的任务。这一研究揭示了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内源性控制的作用。这里的内源性的控制和主动性控制的含义是类似的,都是指以目标驱动的方式保持和目标相关的信息,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但这一研究并没有操纵个体的主动性控制能力,只是根据线索加工阶段出现的ERP成分推测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任务中的作用,而主动性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线索加工阶段。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的作用。具体来讲,本研究采用线索化的语言转换范式(或者线索图片命名范式),记录线索呈现后的ERP成分,以AX-CPT任务中AY试次的错误率作为主动性控制参与程度的指标。将AY试次的错误率作为自变量,ERP成分的波幅作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根据前人的研究(Verhoefet a1.,2010),如果主动性控制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AY试次的错误率应该能够预测反映主动性控制的ERP成分。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在校大学生29名(男性11名),平均年龄22.4岁(SD 2.7),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均为非英语专业。被试大学英语四级成绩500以上,六级成绩550分以下,并要求完成牛津填空测验(Oxford Placement Test,OPT)。在OPT测验中,被试需要完成25道单选题和25道完形填空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被试的平均成绩为40分(SD 3.5)。被试完成两种语言听、说、读、写熟练度的5点量表的自我评定(1表示非常不熟练,5表示非常熟练)。汉语听、说、读、写的评定分数分别为4.85(SD=0.37),4.50(SD=0.51),4.35(SD=0.59),4.05(SD=0.60);英语的分数分别为3.05(SD=0.76),2.95(SD=0.69),3.45(SD=0.60),2.90(SD=0.55)。被试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为10.45岁(SD=1.56)。由自我评定和OPT测验的成绩可知,被试的英语属于中等熟练程度。

    2.2实验设计

    2(语言:汉语,英语)×2(试次:重复试次,转换试次)被试内设计。

    2.3材料

    命名的图片为72张简笔画,选自张清芳和杨玉芳(2003)修订的Snodgrass等人的图片库(Snodgrass&Vanderwart,1980),这些图片均为具体性和熟悉性很高的图片,并提前让被试对图片熟悉性进行评定。采用10点量表,1代表非常不熟悉,10代表非常熟悉。汉语命名图片的平均熟悉度为8.9(SD 0.7),英语命名图片的平均熟悉度为7.8(SD=1.2),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1)。共180个试次,包含L1重复(重复L1)、L1转换(L2转换到L1)、L2重复(重复L2)、L2转换(L1转换到L2)试次四种条件,每种条件各45个试次。

    2.4程序

    采用E-Prime2.0软件编写AX-CPT任务程序。首先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线索红色字母300 ms,然后分别呈现三个分心白色字母,各300 ms,然后呈现探针红色字母,每两个字母间呈现1000 ms空屏。每个试次出现的字母均不重复,被试需要对三个分心字母均做出no反应,按“N”键,然后在探针出现后做出反应。只有当线索为A,探针为x(占全部试次的70%),被试才能做出yes反应,按“Y”键,其余的试次均做no反应。每个被试经过练习后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共4个Block,每个Block有100个试次,AX共280试次,AY、BX、BY各40试次,记录探针字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语言转换实验中,首先呈现线索250 ms,如果线索为红色方块则用汉语对接下来呈现的图片进行命名,如果线索为蓝色则用英语进行命名。接下来呈现500 ms的空屏,然后呈现图片250 ms。刺激呈现后呈现空屏1000 ms,该阶段被试准备命名,但不需要说出,接下来呈现“*****”,被试看到星号后又快又准地对刺激图片进行命名。若在3000ms内被试未做出反应,程序会自动跳到下一个试次。电脑屏幕为17英寸,分辨率为1024×768,连接PSTSR-BOX反应盒,反应盒连接麦克风。被试首先完成AX-CPT任务,之后完成语言转换任务。

    2.5EEG数据采集与处理

    采用NeuroScan4.3系统,按照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Ag/AgCl电极)记录EEG信号。参考电极为左侧乳突电极,离线数据处理时转为双侧乳突平均为参考。同时记录水平与垂直眼电以便后期去除伪迹。滤波带通为0.05-100 Hz,离线低通滤波为30 Hz,采样频率为500 Hz。所有被试的头皮电阻降至5 kΩ以下。对眨眼伪迹以及波幅超过±90μV的伪迹进行了矫正和滤除。将每一被试在每一条件下所有试次(frial)进行叠加。分段(Epoch)则为刺激呈现前200ms到刺激呈现后1000 ms,并以刺激呈现前200 ms作为基线。参考Verhoef等人的(Verhoefet a1.,2010)研究,重点考察线索呈现后200-350 ms和350-500 ms的时间窗的脑电成分,选取前部电极(F1、FZ、F2、FC1、FCZ、FC2)和后部电极(CP1、CPZ、CP2、Pl、PZ、P2)作为兴趣区(ROI)。 (路瑶 张颖颖 陈宝国)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