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468
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的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摘要 利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的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的作用。实验采用线索化的语言转换范式,要求汉英双语者根据线索使用汉语或英语对图片进行命名,记录线索加工阶段的脑电成分。采用AX连续执行测验(AX-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中AY试次的错误率作为主动性控制参与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在線索呈现后的200-350ms和350-500ms两个时间窗口,转换试次比重复试次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晚期负波,而且AY试次的错误率可以显著地预测转换试次的N2和晚期负波的波幅。结果表明,语言转换的线索加工可区分为由主动性控制调节的两个阶段,即“与非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分离”和“转入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阶段。本研究为主动性控制参与语言转换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 汉英双语者,语言转换,主动性控制,线索加工。

    分类号 B842.1

    1问题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面对多种信息的输入,需要集中注意力于特定的信息,才能快速的识别它。例如,当你去火车站接朋友,如果能获得一些他的线索,如衣服的颜色,那么你可能在众多的出站旅客中快速地找到他。集中注意力于特定的事物,同时抑制那些干扰或者无关信息,是认知控制的重要功能。对于双语者或者多语者来说,他们需要根据不同交流对象或情境选择使用特定的语言,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知控制的参与。认知控制双机制模型(Dual Mechanismas of Control)认为,认知控制分为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两种(Braver,2012)。主动性控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以目标驱动的方式优化知觉和记忆,保持和目标相关的信息。反应性控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以刺激驱动的方式激活相关目标。

    许多研究者采用AX连续执行测验(AX-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简称AX-CPT)测量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参与的程度(Lee&Park,2006;Locke&Braver,2008;Ophir,Nass,&Wagner,2009;Paxton,Barch,Racine,&Braver,2008)。在AX-CPT中,向被试呈现线索目标探针(probe,简称“探针”)字母对。线索和探针均为任意字母(除去和X相似的两个字母,K和Y),只有当线索字母A和探针X同时出现的时候才做yes反应,其他的组合BX、AY、BY均做no反应(这里的B代表除A以外的所有其他字母,Y代表除X以外的所有字母)。线索和探针之间有三个分心字母实现目标保持。目标试次(AX)出现的频率为70%,BX,AY,BY分别出现10%。每种条件出现频率的不对等性可以将主动性控制与反应性控制分离。在该测试中,AY的错误是由对线索A保持较高激活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主动性控制造成的错误(见到A字母预期做yes反应),AY试次的错误率高,代表主动性控制参与的程度高。而BX的错误则是由于对探针字母X即时反应,主要是由反应性控制造成的错误(chatham,Frank,&Munakata,2009;Morales,Gomez-Ariza,&Bajo,2013)。因此AY的错误率可以作为考察主动性控制参与程度的指标。

    大量研究表明,双语者无论是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产出,两种语言均会被同时激活(Bialystok,Craik,&Luk,20l 2;Costa et a1.,2012;Costa,Caramazza,&Sebastian-Galles,2000;Green,1998;Marian,Spivey,&Hirsch,2003;Thierry&Wu,2007)。由于双语同时激活,双语者在使用目标语言时,需要抑制非目标语言的干扰,因此抑制控制能力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欢欢,陈宝国,2015;Hosoda,Hanakawa,Nariai,Ohno,&Honda,2012;Liu,Rossi,Zhou,&Chen,2014;Liu,Liang,Dunlap,Fan,&Chen,2016;Liu et a1.,2017;Proverbio,Leoni,&Zani,2004;VerhoeC Roelofs,&Chwilla,2009)。例如,Liu等人的研究中(Liu eta1.,2016),直接通过训练被试的抑制控制能力考察抑制控制在汉英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高抑制控制能力者无论在前测,还是在训练后的后测阶段,转换代价都是对称的,而低抑制控制能力者前测阶段转换代价是非对称的(L2转换到L1的代价大于L1转换到L2的代价),后测阶段转换代价变为对称的。作者认为,抑制控制能力在双语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iu等人(2017)的后续研究进一步发现,抑制控制能力在两个人面对面谈话的双语转换情境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一般采用线索化的语言转换范式(cuedlanguage switchingparadigm),考察抑制控制能力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在该范式中,首先给被试呈现某种线索(例如,某种颜色的方块),然后要求被试根据线索对随后出现的图片或者数字等刺激进行命名。例如,红色的方块使用母语命名,蓝色的方块使用第二语言(L2)命名。Liu等人(Liu et a1.,2014)使用该范式,将双语者区分为高抑制控制能力组和低抑制控制能力组,使用ERP技术考察了一般领域的抑制控制能力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高抑制控制能力者,L2转换试次比Ll转换试次诱发更大的晚期正成分(latepositive component,LPC),而在低抑制控制能力组则没有这样的表现,说明了抑制控制能力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

    Liu等人(Liu et a1.,2014,2016)区分的抑制控制能力更多是一种反应性的抑制,是刺激出现后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抑制干扰刺激,而且语言转换的研究,研究者更多关心的是图片刺激呈现后抑制控制能力的作用(Linck,Sehwieter,&Sunderman,2012;Liu et a1.,2014)。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双语者需要更好地监测两种语言,以选用恰当的语言,减少语言间的冲突,这时需要调用自上而下的主动性控制。 (路瑶 张颖颖 陈宝国)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