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469
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替代恢复及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摘要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用定价任务考察自控资源的恢复,实验2通过眼神测验测量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自控资源消耗后,他人积极情绪组对商品的平均定价比他人中性情绪组低,且只在眼测得分高的个体中存在,他人积极情绪组与自我积极情绪组没有差别。研究证实了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控资源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替代恢复,积极情绪,人际敏感性,自我控制资源。

    分类号 B844.2

    1问题提出

    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绪。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克制冲动、欲望和习惯性反应的能力,即当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冲突,个体克制自己追求长期目标的能力(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2013)。自我控制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同样面临认知资源有限性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我控制资源类似于支持人体肌肉活动的力量,为人的各种自我控制心理活动提供能量支持(Muraven,Tice,&Baumeister,1998)。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会消耗其自身的自我控制资源,而个体的这种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容易发生损耗,因此研究克服损耗或恢复自控资源的方法就十分必要(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2012)。睡眠、放松、积极情绪诱导以及培养对事物的内在兴趣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恢复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詹鋆,任俊,2012)。常用损耗任务有抗拒诱惑(Muraven,Cagn6,&Rosman,2008)、情绪控制(Hofman,Rauch,&Gawronski,2007)、思维抑制以及注意控制(Muraven et a1.,1998)及消词任务(Patrick,2012)。定价任务是常用的因变量任务(Ackerman,Goldstein,Shapiro,&Bargh,2009;Vohs&Faber,2007),研究表明,个体可用的自我控制资源可以预测其对冲动消费的克制(Ackerman et a1.,2009)。与没有消耗资源的个体相比,消耗资源的个体愿意为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过去自我控制的研究大多关注由自身行为引起的资源损耗与恢复,但近年来有两项发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1)不仅仅是亲身进行自我控制会消耗个体的资源,通过感知他人自我控制的过程,也会消耗其自身资源(Ackerman et a1.,2009)。(2)如果个体消耗資源之后,体会他人资源恢复的过程,再进行其他任务,与控制组相比,表现并未下降(Patrick,2012)。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揭示出,当人们感知或想象他人行为时,会引起行为心理表征的模拟,这些表征在许多方面与人们亲自执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表征是相同的(Gallese,Keysers,&Rizzolatti,2004)。有关的神经机制研究也发现,个体在想象或感知他人行为时会引起许多身临其境的神经反应,就如同个体自己在执行行为一样(Ames,Jenkins,Bnanji,&Mitchell,2008;Soto&Levenson,2008)。心理模拟会使个体将社会环境等外在事物与自身关联起来(Goldstein&Cialdini,2007),通过模拟,个体可能将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导致的效应当作是自己的。Patrick(2012)等人的研究发现,资源被消耗的个体,在对目标个体(完成损耗任务并进行资源恢复的个体)进行观点采择之后,表现出了资源的恢复。那么,同样地,在资源消耗后感知他人的积极情绪后,也会引起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心理表征,自身的情绪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对消耗的资源起到补偿作用。研究发现个体自身的外显积极情绪(或积极心境)对自我控制资源有恢复作用(江伟,2015),而且这种恢复作用不受诱发积极情绪方法(如观看幽默视频、自传式回忆法等)的限制(袁冬华,2009)。自身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有直接恢复作用,那么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替代恢复作用效果如何,是否和直接恢复作用没有差别呢?

    感知他人的行为或情绪,与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密不可分(张珊明,钟毅平,罗伏生,陈芸,2012)。人际敏感性是指人们正确地评价和判断他人,包括人格特征、情绪、思想以及意图等,可以分为情绪敏感性和社会敏感性两个方面。情绪敏感性是准确判断与情绪相关的非语言线索的能力(Dana&Jinni,2003)。在通过非语言线索判断他人的情绪方面,人际敏感性已经成为情绪智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Judith,Susan,&Jennelle,2009)。而社会敏感性包含全面的社会信息,包含但不仅仅是情绪、个性和社会角色。人际敏感性与个人和社会功能中许多重要方面相关。Judith(2009)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正常成年人进行研究,发现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和共情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不仅如此,人际敏感性与社会情感能力(social-emotionalcompetence)也呈显著正相关。

    人际敏感性高的个体,对他人的判断更加准确,也能够更准确地体会和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人际敏感性与共情呈正相关(Judith,2009),所以,人际敏感性高的个体体会到他人情绪后,更容易产生与他人相同的情绪。而人际敏感性低的个体对他人情绪判断不够准确,而且相对来说比较难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人际敏感性高的个体,在感受到他人积极情绪后,能准确的体会和感受,并且更容易产生对应的自身积极情绪。而对于自身情绪来说,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和构建功能,可以使个体更快地恢复平衡的状态(Fred—rickson,2008)。研究发现个体自身的外显积极情绪(或积极心境)对自我控制资源有恢复作用,而且这种恢复作用不受诱发积极情绪方法(如观看幽默视频、自传式回忆法等)的限制(袁冬华,2009)。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内隐积极情绪也可以恢复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接受内隐积极情绪刺激的被试在随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能坚持的时间更长(Ren,Hu,Zhang,&Huang,2010)。因此,人际敏感性高的个体,体会到他人积极情绪后,自身能够产生较高的积极情绪,而积极情绪能够更好地恢复自我控制资源。 (胡圣楠 成志娟 窦东徽 张红川 翁学东)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