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25
创造性认知风格、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为进一步探讨创造性人格对于创造性认知风格和创造性思维的中介作用,我们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基于已有文献以及上述统计结果,我们构建了创造性认知风格、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原始模型(见图2),该模型假定,创新性、效率性、规则性既可以直接预测创造性思维,也可以通过创造性人格间接预测创造性思维。

    采用AMOS21.0,均值补全缺失值,且所有变量中心化后,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原始模型基本可以接受,但有些指标并不十分理想,x2(28)=68.4l,p<0.05,X2/df=2.44,NFI=0.95,IFI=0.97,TLI=0.95,CFI=0.97,RMSEA=0.08,ECVI=0.48,且有的路径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故根据修正指数及路径系数对模型进行了调整,最终得到图3所示的调整模型,该模型拟合优秀,X2(24)=33.22,p>0.05,X2/df=1.38,NFI=0.98,IFI=0.99,TLI=0.99,CFI=0.99,RMSEA=0.04,ECVI=0.38。

    调整模型显示,创造性认知风格的效率性维度对创造性思维具有直接的负向预测(β=-0.17,p<0.01);创造性人格对创造性思维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β=0.25,p<0.001);而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创新性维度显著正向预测创造性人格(β=0.58,p<0.001),规则性显著负向预测创造性人格(β=-0.1l,p<0.05)。因此,创造性人格在规则性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ab=-0.03,p<0.05),规则性以创造性人格为中介而抑制创造性思维,且创造性人格在创新性与创造性思维之间也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ab=0.15,p<0.01),创新性以创造性人格为中介而促进创造性思维。总之,创造性认知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创造性人格进而对创造性思维产生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创新性维度和规则性维度上,而效率性维度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无须借助于创造性人格的中介就可以直接发生。

    4讨论

    4.1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创新认知风格(创新性维度)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而适应认知风格(效率性、规则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Kirton(2003)认为,创造性认知风格并不决定创造性思维的高低,而只是影响个体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但是,以Puccio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创新认知风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而适应认知风格抑制创造性思维(Ee et a1.,2007;Phelan&Young,2003;Puccio et a1.,1995,2000;罗瑾琏,杨玉智,2009)。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后一种观点,即创新认知风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而适应认知风格不利于创造性思维。

    适应风格者倾向于使用既定的模式或程序而不质疑其可行性,而创新风格者更乐意冒险挑战公认的方法,较少受到规则的约束(Puccio et a1.,1995),这可能是导致创新风格者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存在优势的原因之一。Gelade(1995)认为,创新风格者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创造时不易依赖经验和常规的解决方法;而适应风格者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在处理问题时更可能依赖已有的经验,从而也可能造成不同创造性认知风格者在创造性思维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适应风格者喜欢采用“渐进性(evolutionary)”的问题解决方式(Puccio et a1.,2000),倾向于在原经验的基础上做小幅度的改变;而创新风格者则喜欢采用“变革性(revolutionary)”的问题解决方式(Puccio eta1.,2000),倾向于打破固有范式的束缚,实现“突破式”创新。换句话说,适应风格者倾向于采取“保守而谨慎”的方式,而创新风格者倾向于采取“冒进而开放”的方式,而这可能会导致创造性产出的高低。

    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基于适应创新风格与创新认知风格在创造性表达方面的不同,有学者将创造力分为渐进性创造力(incremental creativity)和突破性创造力(radicalcreativity)(Madjar,Greenberg,&Chen,2011;张勇,龙立荣,贺伟,2014),渐进性创造力与适应认知风格相联系,指对现有的框架体系仅做少量的改变,偏重于改进(modification);而突破性创造力与创新认知风格相联系,指提出完全不同的新点子或新想法,偏重于改变(change)。也有学者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两个维度分别对应于适应认知风格(含TTCT的精进性、标题抽象性)和创新认知风格(含TTCT的流畅性、独创性)(Kim,2006;Kim,Cramond,&Bandalos,2006)。这提示我们,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在构念上可能存在交叠,创造性认知风格也可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因此在判断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时需考虑到这种复杂性的存在。

    4.2创造性人格对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的中介作用

    逐步检验回归系数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均表明,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创新性维度以创造性人格为中介而对创造性思维具有间接的正向预测,这表明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如前所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创造性认知风格对于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影响(Ee et a1.,2007;Phelan&Young,2003;Puccio et a1.,1995,2000),而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大五人格之间具有密切关系(Kwang&Rodrigues,2002;Wittich&Antonakis,2011),且不同风格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比如适应风格者更为谨慎、自我怀疑较高而创新风格者勇于尝试、自我怀疑较低(Kirton,2003),人格因素又与创造性思维具有密切关系(Hughes et a1.,2013;李西营等,2014),因此,创造性人格可能是创造性认知风格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中介变量。换言之,创造性认知风格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创造性人格,并进而对创造性思维产生间接影响。根据适应创新认知风格理论(Kirton,2003),创新认知风格的个体对外界的事物和观点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思维灵活,而这些个性特质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显著预测变量(Hartley&Plucker,2012;Kwang&Rodrigues,2002;罗晓路,林崇德,2006;朱海雪,张庆林,2014)。而适应认知风格的个体过于追求效率和正确率,囿于外部规则的限制,只能在現有范式内寻求答案(wittich&Antonakis,2011),从而变得过于谨慎、高自我怀疑、不敢冒险,最终限制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不过,在创造性认知风格的规则性维度上,逐步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却不太一致,逐步回归系数的检验中,规则性没有进入模型,但结构方程模型则显示,规则性会以创造性人格为中介而对创造性思维发生间接的负向预测。对此,一方面我们认为可能存在着某个其它的变量,共同作用于规则性与创造性思维,进而导致了遮蔽效应的发生(MacKinnon,2008;温忠麟,叶宝娟,2014);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统计方法所导致的差异,结构方程模型由于能够同时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且将误差项纳入模型之中,因此可能对于较为微弱的中介效应也能完成探测。

    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发生的可能途径(即以创造性人格作为中介),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同时,本研究对于学校及企业中的创造性促进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比如,强化适宜的认知风格、培养积极的创造性人格可能是促进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的局限之一在于,样本仅包含初中生,因此在将结论推广至其他年龄群体时应持谨慎态度。此外,在创造性认知风格的规则性维度、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上,可能存在某个或某些其它变量的隐性影响,从而导致了遮蔽效应的存在,因此,未来研究可尝试对此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促进我们对于上述变量之间关系更为清晰、深入的理解。

    5结论

    创新认知风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适应认知风格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创新性认知风格通过创造性人格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规则性认知风格通过创造性人格而抑制创造性思维。 (张洪家 汪玲 张敏)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