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61
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2.4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事后对照比较等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初步分析

    表3为城市他评、农村他评的描述性信息。性别、年级、流动时间对城市他评主效应均不显著(F=0.93,p>0.05;F=2.39,p>0.05;F=2.01,p>0.05),性别、年级、流动时间对农村他评的主效应也不显著(F=0.19,p>0.05;F=2.07,p>0.05;F=0.82,p>0.05),因此后继统计分析不需要对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控制。

    3.2不同水平的认同整合和认同身份启动对城市他人评价的影响

    对城市他人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进行了人格特征评估(简称城市他人评估,城市他评),其分数进行2x2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4。认同整合的主效应显著(F=8.3 2,p<0.01,η2=0.17);认同身份的主效应不显著(F=0.61,p>0.05,η2=0.02)。认同整合×身份启动的交互作用显著(F=7.01,p<0.01,η2=0.15)。图2描述了交互作用的效果。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城市身份启动组(4.02±1.17)与农村身份启动组(3.73±1.12)的差异不显著(t=1.78,p>0.05);而高认同整合组(4.12±1.09)与低认同整合组(3.53±1.24)的差异显著(t=7.51,p<0.01),高认同整合组的城市他人评价显著高于低认同整合组的评价分数。进一步分析可知,呈现不同的文化线索时,高认同整合的流动儿童基于文化线索做出与文化情境想适应的行为,流动儿童在城市身份启动条件下,对于城市人的评价分数是最高的;即使在农村身份启动条件下,其对于城市人的评价分数与城市身份启动条件下也没有明显差异(t=0.7 7,p>0.05),表现出了“同化效应”,即在城市身份启动条件下对城市他评的分数最高;低认同整合的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启动条件下,对于城市人的评价分数显著性高于城市身份启动条件下的得分(t=2.18,p<0.01),表现出了“对比效应”,即在农村身份启动条件下反而对城市他评的分数高(图2)。

    4讨论

    本研究使用实验法初步验证了文化框架转换是认同整合促进文化适应的心理机制,拓展了双文化个体的认同整合及文化框架转换相关研究的效度。

    4.1文化框架转换机制

    身份认同的情境理论指出(Cldment,Noels,&Deneault,2001),文化身份具有可塑性,个体依照情境的变化而随时的变换与之匹配的文化身份;变换能力的个体差异影响了不同个体的心理适应水平。本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验证了高认同整合水平个体心理适应更好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文化框架转换的机制。对于高BII的流动儿童对文化线索相应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适应水平更高;而低BII的流动儿童对文化线索相反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表现了较弱的适应能力。对于低认同整合个体所表现出的对比效应,以下两个理论可能能够对此作出解释:认知资源有限论和认同动机论。

    认知资源有限论认为,低认同整合个体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认知资源,用于协调两个认同身份的关系。这一认知加工过程需要付出努力和深思熟虑,为了避免启动“错误”的认同身份,反而导致了对“不期望”认同身份的过度激活(overactivation),进而表现为相反的启动效应对比现象(Glaser&Banaii,1999)。而认同动机论认为不同水平的认同整合个体拥有不同的认同动机机制(motivational mechanism),例如,保持一种认同而抵制外部情境影响的需要(Mok,Cheng,&Morris,2010)。Zou,Morris和Benet-Martinez(2008)發现,低认同整合个体更容易去认同(disidentification),这种去认同与该身份线索的相反反应一致,去认同涉及了避免符合外部线索期望的需要。认同动机论认为对比反应类似于阻抗行为(Butler,Chapman,Forman,&Beck,2006)。

    4.2文化框架转换是否是唯一的心理机制

    面对不同文化线索的情境,双文化个体表现出同化或对比效应取决于认同整合的水平。高B11个体的同化效应与低B11个体的对比效应诠释了认同整合的框架转换效应,从而解释了认同整合影响社会适应的机制。低认同整合个体,感觉文化认同之间是冲突的,无法适应不同的文化线索所带来的不同角色,无法突破文化身份的限制,所以抗拒与文化线索保持一致而出现过度补偿的结果。

    但是Verkuyten和Pouliasi(2006)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文化框架效应不是文化的影响而很可能是语言的影响。依照Hong,Benet-Martinez,Chiu和Morris(2003)的研究,文化图标和语言启动了不同的文化框架(Li,Wang,Jin,&Wu,2016)。不过有研究进一步发现,文化影响了分类加工,与测验语言无关。因此效应与文化框架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Fudali-Czy2 et a1.,2016)。

    但文化框架转换是否是唯一的心理机制也不能够确定,Mok和Morris(2010)曾指出框架转换的解释可能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有研究认为,将一个刺激的觉醒(awareness)作为启动可能引发对其影响的过度矫正,从而导致了对比效应(Wheeler,DeMarree,&Petty,2007)。第二,被试对于实验操作的觉醒可能引发阻抗行为(reactance),低B11个体可能对文化认同反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拥有高度的行为警觉性(Benet-Martinez&Haritatos,2005),那么对启动刺激的高敏感可能解释了对比效应。第三,一些启动任务可能引发被试的评估焦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低B11个体可能有着更多的负性文化适应经历,那么可能会过分担心负性评价任务(Benet-Martinez&Haritatos,2005)。 (李虹 王茹婧 倪士光)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