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60
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4)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4.3启动材料

    双文化研究中经常使用图片启动,如Hong等人(2000)以亚裔美国的双文化个体为研究对象,在美国文化线索启动条件下(自由女神或白宫等图片)被试表现出更多的特质性归因,而在亚洲文化线索下(如长城或中国龙等图片)时,被试作出情境性归因,从而验证了文化框架转换。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这些文化图片本身就是著名的、积极意义的文化符合,使用这些图片的文化启动过程可能带来文化本身的混淆效应,从而降低了效度(杨晓莉,刘力,张笑笑,2010)。因此,本研究选用了普通的、中性的文化属性图片作为启动线索,类似于Mok和Morris(2009)使用的书籍封面的图片,启动效果也达到了预期。因此,在这种启动条件下流动儿童的行为表现相对符合预期。

    4.4研究不足及展望

    首先,其他变量的影响。例如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neuroticism)等人格变量的影响(Galinha,Garcia-Martin,Oishi,Wirtz,&Esteves,2016)。流动儿童可能遭受与城市儿童的交流困难、歧视等压力,这些特殊的压力表现为社会焦虑从而进一步影响心理适应,而保持情绪稳定性的人格特质可能起着保护作用。

    其次,集体效能的可能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相对固定,班级同学的变化相对较少,流动儿童具有班级的归属与认同感。班级情境是学生看重的社交环境,集体效能是大多数班级同学对班级能力的普适性态度,这种群体常模标准的规范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行为(Lee,2016)。

    此外,文化适应研究的启动方式十分多样,我们仅采用了书籍封面的图片进行启动,未来可以尝试使用更为丰富的启动方式进行进一步验证。

    未来研究仍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1)对比效应及同化效应的认知机制。低认同整合个体抵抗了文化规范,从而保护其他的文化认同免受威胁或忽视的影响(Mok&Morris,2009)。正如认知资源有限论和认同动机论所言,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比效应背后的认知机制。同时,正如研究所显示高认同整合个體可以更好的同时存取(accessing)多个认同身份,能够依照情境线索而自由地转换认同身份框架,进而促进了心理适应(Cheng et a1.,2011)。文化对行为有着动态的影响(Fu,Chiu,Morris,&Young,2007)。双文化个体可以转换两个文化框架,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参与两种文化的的不同意义网络(Honget a1.,2000),而文化线索提高了文化框架的通达性(Gawronski&Bodenhausen,2005)。

    (2)文化框架转换机制的解释效度。Chen,Benet-Martinez和Bond(2008)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语言压力(societal and linguistic pressures)可能会消极影响个体框架转换。这种压力可能以歧视的形式成为整合多元认同过程的压力源(Gil,Vega,&Dimas,1994)。因此,在压力情境下探讨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效度,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高认同整合个体可以更好的同时存取两个认同身份和认同身份相关的知识,依照情境线索而自由地转换认同身份框架,做出适应性行为。(2)文化框架转换解释了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李虹 王茹婧 倪士光)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