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471
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摘要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问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与低认同整合者相比较,高认同整合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更积极,表现出同化效应。揭示了文化框架转换是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 认同整合,文化框架转换,流动儿童,文化适应。

    分类号 B844.1

    1问题提出

    西方双文化研究者将跨语言跨文化的移民群体(如亚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等)界定为双文化个体(bicultural individuals),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就是个体在多元文化群体之中寻找与获取认同的过程。双文化研究的两个基础,一个是双文化认同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BII)概念的构建,一个是文化框架转换(culturalframe-switching,CFS)机制的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即双文化个体知觉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之间是相融和谐还是对立距离的程度,包括文化冲突和文化距离两个维度。文化冲突指两个认同身份之间互相抵制,文化距离指两身份之间的离散程度。高BII的个体认定他们的两种认同身份是“流畅和互补的”(fluid and complementary),而低BII的个体认为他们的两种认同身份是“冲突和分离的”(conflicting and disparate)(Haritatos&Benet-Martinez,2002;Schwartz et a1.,2015)。

    在多元文化情境中的文化适应,包括适应、整合个体所在群体所隶属的一个或多个文化框架(cultural framework),在不同文化框架之间的切换被称为文化框架转换,即个体转换社会认知知觉图式(social-cognitive perceptual schemas)的能力(Bacallao&Smokowski,2005;van Oudenhoven&Benet-Martinez,2015)。文化框架转换作为双文化个体在两种文化与匹配行为之间的转换能力(Benet-Martinez,Leu,Lee,&Morris,2002),反应了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文化框架转换通过促进个体依据具体的情境线索,做出与其匹配的行为反应,从而促进了文化适应。

    1.1文化框架转换与认同整合

    双文化个体会依据社会学习的经验和当前情境的认知线索做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Luna,Ringberg和Peracchio(2008)指出,个体的文化经验越丰富,越可以依据文化线索从文化的特定框架中获取匹配的行为。例如,Devos(2006)检验了墨西哥裔和亚裔美国学生的BII,发现在内隐和外显层面,认同整合水平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对两种文化的认同和积极反应。如果个体隶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那么他将会形成不同的社会认同身份。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下,相应认同身份的相对重要地位可以影响双文化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Hong,Morris,Chiu,&Benet-Martinez,2000)。认同身份界定了具体的文化框架,进而决定了环境线索如何被感知和理解(sacharin,Lee,&Gonzalez,2009),也即情境线索“启动”了个体与情境相关联的认同身份(Giessner,Horton,&Humborstad,2016)。

    然而,认同身份的启动不是环境线索的直接结果,即环境线索没有直接引发认同身份,而是个体如何在两种文化身份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做出对社会环境线索的反应,这一认知过程受到认同整合水平的调节。双文化个体对两种文化均有认同,但其在整合文化认同的能力上有所不同(Oudenhoven&Benet-Martinez,2015),高认同整合个体会出现同化效应(Benet-Martinez et a1.,2002),即行为与身份启动的情境相一致的倾向。例如,高BII的华裔美国人在暴露于美国文化时行为“更像美国人”,而在面对中国文化时“更像中国人”。然而,低BII的个体表现出了对比效应,即行为与身份启动的情境不一致的倾向,他们在中国文化启动时更像“美国人行为”,而在美国文化启动时更像“中国人行为”(Benet-Martinez eta1.,2002)。可见,文化框架转换初步解释了认同整合在双文化个体的心理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即高认同整合水平的双文化个体,能够做出与情境线索相匹配的行为,从而保持了认同身份的—致。

    認同整合的个体差异与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有关系,例如情境线索、因果归因与群际知觉(Benet-Martinez,Lee,&Leu,2006)。低B11个体,体验到了更高频率的压力、歧视、文化隔离与较低的幸福感(Downie,Koestner,E1Geledi,&Cree,2004);对2个文化身份高度认同个体的认同整合更高,其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水平会更高。Weinreich,Luk和Bond(1996)的研究发现,留学香港的大陆学生如果只认同诸如大陆留学生等单一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身份相对稳定,无法面对不同的文化情境表现出灵活的适应行为,他们的自尊相对较低,心理适应和健康水平也较低。可见,文化框架转换为我们理解认同整合的心理适应机制初步打下了理论基础。

    1.2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

    流动儿童指跟随父母从农村进人城市生活,并接受了半年以上义务教育的儿童青少年(倪士光,李虹,2014b),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经历农村、城市两种文化,亦属于双文化个体,同样面临着文化适应的挑战。同时,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生活压力较大,是经济发展社会中典型的不利群体,流动儿童于处境不利情境下的健康发展已引发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李虹 王茹婧 倪士光)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