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02
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de Villiers和de Villiers(2012)发现,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聋童显著地落后于正常儿童,甚至在完成任务时对语言的要求被设计成最小时,结果也同样如此;但在完成错误欺骗任务时,聋童与正常儿童却表现出了同等水平。因此他们认为这种欺骗可能是被行为规则控制的,而没有涉及到心理状态。

    有研究者认为,聋童有关心理理论理解的过程与他们积极的同胞关系相关(Woolfe,Want,&Siegal,2003),这种关系能让聋童更多地接触人们的内在信念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知识。

    为了全面探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本研究选取聋童作被试,并以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他们对假装的认识特点、年龄发展特征及两类儿童间认识的差异性。

    本研究希望通过两个实验来分别探讨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假装中心理表征的认识特点以及对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特点。

    2方法

    2.1被试

    正常儿童:从南京市两所幼儿园选取了92名儿童,有6人没有完成两个实验被剔除。将剩下的86名被试分成了3个年龄组:3岁组(年龄范围=38-47月,M=3.6岁,SD=2.5月),4岁组(年龄范围=48-59月,M=4.7岁,SD=3.0月),5岁组(范围=61-71月,M=5.7岁,SD=2.8月)。各组人数见表1。

    聋童:共122名,分别来自江苏省残联、安徽省残联、南京市聋人学校三个单位的聋儿康复中心语训部、南京市聋人学校及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部。平均听力损失94dB(以受损程度最轻的那只耳计算)。据聋童所在机构的记录和教师的反映,这些聋童经日常观察或希一内学习能力测验,皆为智力正常者。由于聋童教育机构是根据聋童入学的时间来分班,因此各班级中聋童的年龄不如正常学校齐整,我们便根据年龄相近的原则将聋童分成了5个年龄组:3-4岁组(年龄范围=41-58月,M=4.1岁,SD=5.2月),5-6岁组(年龄范围=60-83月,M=5.9岁,SD=7.3月),7-8岁组(年龄范围=84-107月,M=8.1岁,SD=8.0月),9-10岁组(年龄范围=109-129月,M=10.0岁,SD=5.3月),11-12岁组(年龄范围=132-155月,M=12.1岁,SD=6.8月)。各组人数见表1。

    根据聋童被试主要的交流方式将他们分为口语聋童、后天手语聋童和土手语聋童三类,各有67人、45人和10人。由于土手语聋童仅10人,在各年龄段中占的比例很小,因此将后天手语聋童和土手语聋童合并(注:由于这两类聋童都在进入聋校后会受到后天手语培训或熏陶,因此在实验时的手语水平差不多,都以手语交流为主。10人的土手语聋童主要是父母为聋人,对他们的特点本文会在其父母影响因素中单独讨论。因此,鉴于10人土手语聋童所占比例较小且有单独讨论的内容,故为了研究便利进行了合并),统称为“手语聋童”。各年龄段的口语和手语聋童分布情况如下:3岁:5/0(注:“/”前后分别为口语聋童人数与手语聋童人数),4岁:8/0,5岁:14/2;6岁:7/5;7岁:6/6;8岁:5/15;9岁:3/3;10岁:2/9;11岁:6/5;12岁:11/10。由于3岁和4岁只有口语聋童,而5-12岁的每个年龄段皆有口语聋童和手语聋童,且多数年龄段的人数比例相近,总人数又分别为54人(范围=60-155月,M=8.6岁,SD=33月)和55人(范围=66-154月,M=9.5岁,SD=24月),因此,本研究又将5-12岁的聋童分为口语聋童组与手语聋童组。

    122名聋童中,有10人的父母皆为聋人,1人的母亲为聋人,因此本研究将这11人设为父母为聋人。有10名聋童的父母皆会手语,另有1人的父亲、2人的母亲会手语,因此本研究設这13人的父母为会手语。有37名聋童有1个兄弟姐妹,1人有2个弟弟,因此共有38人有兄弟姐妹。这39个兄弟姐妹中,有10人也是聋童,有10人会手语。

    2.2主试

    正常儿童实验的主试为1名男教师。聋童实验的主试为各被试学校的教师,共2名聋人教师和7名会手语的正常人教师,他们皆事先受过本研究的培训,用口语、手语或口语加手语进行实验操作。

    2.3实验材料

    两张A4白纸,1张上画了两个女孩(分别取名叫红红和兰兰),另1张上画了两个男孩(分别取名叫明明和军军)。两个女孩及两个男孩之间,只是服装上的图案有区别,其余部分相同。

    2.4实验环境

    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摆一张桌子,桌两边各放一把椅子供主试和被试坐。

    2.5实验程序

    2.5.1实验一:儿童对假装的心理表征的认识

    该任务改自Moe任务,但故事中的人物及其行为是被试不可能见过的。先是主试给被试讲故事:“传说,从前海底下有一个会斜着爬的怪物,名字叫‘沙贝’,它爬的样子许多人没见过,小熊也从没见过这种怪物。有一天,小熊也斜着爬,和传说中的怪物一样”。

    然后主试提问。如果被试不回答,主试就提供括号内的备选答案。正确答案为划线部分。

    事实检测问题:小熊像怪物“沙贝”一样爬吗?(是,不是?)。

    上一问题是保证被试对故事内容记忆正确。若被试回答错误,主试就重复上述的故事至多3次,被试若回答正确,就接着问下面的问题并开始记分,不合格者被筛除。

    问题1(对假装表征的认识一):小熊知道怪物“沙贝”也这样爬吗?(知道,不知道?)

    问题2(对模仿性假装的认识一):小熊是假装成怪物“沙贝”那样爬吗?(是,不是?)

    2.5.2实验二:儿童对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

    主试给被试出示一张画有两个儿童头像的纸,并向被试讲故事:“这两个女孩(或男孩),一个叫红红(或明明),一个叫兰兰(或军军)(画有女孩或男孩的纸是随机呈现的,对两个女孩及两个男孩名字的指定也是随机的)。老师告诉她们(他们),萝卜特别有营养,小朋友应该多吃。”然后,老师就和她们(他们)一起做游戏,扮成小兔子吃萝卜。 (陈友庆)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