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472
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摘要 本研究认为,对假装的认识包含理解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选取了86名3-5岁的学前儿童和122名3-12岁的聋童,考察他们对假装上述内容的认知情况及差异。结果表明:(1)当假装任务中涉及的事物特征不符合儿童经验时,9岁前的聋童和正常学前儿童难以理解假装表征和模仿性假装。反之若符合儿童的经验,大部分3岁正常儿童及7岁聋童就能正确理解上述内容;(2)5岁正常儿童和7岁聋童已能正确理解欺骗性假装,这比他们在同样情境下理解假装的表征和模仿性假装的年龄要迟。(3)聋童理解假装问题要比正常儿童滞后2-4年,但他们正确理解这些问题的年龄起点及达到的程度与正常儿童可能是一致的,而且发展的趋势也是相似的。(4)手语聋童理解假装问题的成绩好于口语聋童,那些父母会手语或父母是聋人的聋童的成绩好于其他聋童。本研究的结论是:低龄正常儿童和聋童还难以真正理解假装表征;聋童对假装的认识LL,q:常儿童滞后2.4年,但发展趋势相似;聋童自身的手语水平及其父母的手语水平是影响他们理解假装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聋童,学前儿童,假装,心理表征,心理理论。

    分类号 B844.2

    1引言

    对儿童假装的研究,反映了心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对经典错误信念任务研究结论的一些质疑。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早期的假装活动反映了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说,假装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Leslie,1994)。

    假装本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儿童对假装的认知可能与其心理理解能力有关,即把假装看成心理的(例如掩盖、欺骗);也可能把假装看成与心理理解能力无关,是行为的(例如模仿性扮演),儿童的假装游戏(pretend play)应该属于此类。假装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倪伟,2014)。

    研究者们曾从不同角度对假装进行分析。例如,Austin(1979)认为假装是对另一种现实的扩展或者是为了掩盖或保护一个事物而把它表征为另一个事物。German和Leslie(2001)认为假装是一个有意图的假装者把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投射到现实情境的过程。我国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假装解释为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态来掩盖真相。按照英文词典的解释,假装的英文为“pretence”,有假托、借口、伪装和装扮之意。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假装应该包含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动作、姿态、装扮等模仿性的行为属于模仿性假装,假装者仅对客体的外形或者行为进行仿效,它需要先对客体进行心理表征;而假托、借口、掩盖真相等欺骗性的心理内容则属于欺骗性假装,它不光要求假装者对客体进行表征,而且还要反映主体自身的一些内在需要,对主体的心理需要进行表征。为了蒙蔽别人,在进行欺骗性假装时,主体往往先根据自身或者与自己同类事物活动的经验,对自身活动的特点进行模仿,然后才得到对方的反馈。例如不喜欢吃萝卜的孩子,假装打嗝来避免吃萝卜。他/她这样做,首先要有吃萝卜会打嗝的表征(经验),然后回想自己以前打嗝的状态,再考虑怎样才能进行模仿和装扮,最后打嗝,看看他人是否被蒙蔽,通过他人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由此假设,儿童认识模仿性假装可能要早于欺骗性假装。

    因此,儿童假装研究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同时分析他们对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而不能仅仅分析他们对模仿性假装的认识。

    儿童假装研究第二个重要问题是理解心理表征问题。在进行假装时,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是假装的本质要素。儿童只有能理解到心理表征是假装的必要成分,才算是真正地理解假装(German&Leslie,2001)。

    例如告诉4、5岁儿童,玩偶Moe正在像一只兔子那样跳,但是它不知道兔子是那样跳的。然后问儿童Moe是否正在假装成一只兔子。结果大多数4、5岁儿童认为Moe的确是在假装成它并不知道的动物,这表明幼儿没有理解到假装的心理表征。幼儿把假装理解为身体的某种动作而不是心理活动,他们将假装与诸如鼓掌等身体活动划分为同一类,而不是与诸如思考等心理活动划归為一类(Lillard,1996)。低龄儿童也不能从意图的角度来区分假装行为与随意行为(Lillard,1998)。儿童直到8岁才能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这滞后于对错误信念的理解(Richert&Lillard,2002)。雷怡和李红(2007)研究表明,如果采用经典的Moe任务,5岁儿童和Lillard研究中的4-6岁儿童一样,也几乎不能理解假装中的心理表征。但在对该任务进行了部分改进后,例如去除故事中过分强调主人公对于事物的未知状态,或把主人公的动作特征描述成很像某种动物后,发现5岁儿童就能够理解到假装的先决条件是假装者的知识表征。研究者因此认为,使用Moe任务可能低估了儿童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的能力。

    分析Lillard及雷怡等的研究可以看到,他们所用的Moe实验或改进版都没有注意到儿童自身具有的表征可能对理解问题的影响。因为,若被试具有与故事中事物一样的表征或经验(如被试自己见过兔子及兔子的跳),由于幼儿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可能推己及人,会将在自己头脑中出现的“兔子跳”的表征归到假装者Moe身上,认为Moe头脑中也有“兔子跳”的表征,进而得出Moe能假装的结论。因此,需要排除被试自己的表征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假装的本质要素。为此,本研究希望设计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见不到的事物及其特征,以排除儿童自己的知识表征的影响,防止他们以自己的心理表征代替他人的心理表征,来考察儿童对假装的认识。

    在探究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差异时,研究者们试图选取不同特征的被试开展对比研究,对聋童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于聋童对假装问题的认识进行考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考察聋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可以算是假装研究的第三个问题。

    前人的研究多是比较聋童与正常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差异,结果发现聋童要比正常儿童迟很多。例如Russell等(1998)发现要迟10年左右。但将聋童分为土手语聋童、后天手语聋童、口语聋童(陈友庆,郭本禹,2006)等不同特征来进行分析时,发现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好的聋童,多是土手语聋童和口语聋童(Peterson&siegal,1999)。Courtin和Melot(1998)发现,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有聋父母的5岁聋童的表现最好;5岁的正常儿童及7岁的父母是正常人的后天手语聋童表现要差一些;7岁的口语聋童表现最差。但Remmel(2003)比较了9岁的父母聋的聋童和正常儿童在错误信念理解、概念观点采择以及视知觉任务中的表现,发现前者在所有任务中的表现都比后者差。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