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促进时间性前瞻记忆:内、外部控制的作用(3)
为了明确提示对提示之后时段内部控制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无提示和10分钟提示任务在提示前后时段前瞻干扰量的差异。对前瞻干扰量进行2(时段:提示后、提示前)x2(提示:无、10分钟)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提示主效应显著,10分钟提示任务的前瞻干扰量显著高于无提示任务,F(1,49)=13.66,p<0.001,n2=0.22。时段主效应显著,提示后时段的前瞻干扰量显著高于提示前时段,F(1,49)=63.71,p<0.001,n2=0.57。时段和提示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1,49)=6.11,p<0.05,n2=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提示后时段的前瞻干扰量上,10分钟提示任务显著高于无提示任务:F(1,49)=13.29,p=0.001,n2=0.21,而二者在提示前时段的前瞻干扰量无显著差异。这说明10分钟处的提示能够显著提高被试在随后时段的内部控制水平。
3.3时钟查看次数
对时钟查看次数进行4(提示:无、2分钟、6分钟、10分钟)x2(认知负荷:高、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提示主效应显著,F(3,100)=3.21,p<0.05,n2=0.10。Sidak事后检验发现,10分钟提示任务和6分钟提示任务的时钟查看次数均显著多于无提示任务(p=0.05;p=0.02)。这说明6分钟和10分钟处的提示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的外部控制水平,而2分钟处提示则对其无显著影响。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4讨论
本研究通过操纵背景任务认知负荷与提示位置,考察不同条件下提示对TBPM内部和外部控制水平及PM任务正确率的影响。
4.1提示对不同认知负荷TBPM认知控制的影响
背景任务反应时的结果显示,虽然在两种认知负荷任务上都观察到了显著的前瞻干扰量,且高认知负荷任务的前瞻干扰量显著高于低认知负荷任务,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Huang et al,2014;MeDaniel&Seullin,2010),但是只有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提示能够显著提高前瞻干扰量。这与研究假设一致: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背景任务与PM任务的认知资源竞争更激烈,提示所提升的内部控制水平对背景任务表现的损害更为显著。时钟查看次数的结果显示认知负荷主效应不显著,即高、低认知负荷之间的时钟查看次数并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虽然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前瞻意向更容易进入意识层面(MeNerney&West,2007),但实验后的访谈得知多数被试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会比在低认知负荷任务中更快,对时间的估计也比真实时间更长(Block,Hancock,&Zakay,2016),在延迟时间内会进行更多次的时钟查看。因此综合二者而言,高、低认知负荷间被试的时钟查看次数差异并不显著。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背景任务认知负荷是影响被试在双任务间资源分配的重要因素。从主观角度来说是因为个体的认知控制水平受到由元认知形成的认知分配策略的影响。在多个任务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时,个体会根据两种任务的认知资源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分配(Loft,Kearney,&Remington,2008);客观上而言,当PM任务相对于背景任务不那么困难或重要时,其阈下激活水平更低,时间监控频率也较低(Marsh et al,2006;Waldum&Sahakyan,2013)。注意闸门模型认为当背景任务认知负荷高时,执行功能决定给PM任务的认知资源较少,注意闸门较小,时间监控也就更少(Zakay&Block,2004)。因此,当背景任务认知负荷较高时,个体更容易发生遗忘,也更容易受提示的影响。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也是相符的,例如当作家奋笔疾书时可能会错过吃饭时间,而当他看到旁边放着的碗筷时很可能会立即想起来。
综上,本研究证实了提示能够提高个体在TBPM中的内部控制水平,并且这种影响受到双任务间认知资源分配模式与前瞻意向意识状态的调节。
4.2不同時段位置提示对TBPM认知控制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了提示的时段位置效应,即提示在TBPM任务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其随后时间段认知控制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当提示位于2分钟处时,对前瞻干扰量和时钟查看均无显著影响。这是因为此时被试知晓任务刚开始,距目标时间较远,即使出现提示,也不会改变其认知控制水平。这说明被试利用策略对认知资源进行了主观上的控制,这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当被试得知当前任务中没有PM目标时,其前瞻干扰量和时钟查看都处于较低水平(Marshet al,2006;陈幼贞,黄希庭,袁宏,2009)。
当提示位于6分钟和10分钟处时,其时钟查看次数显著多于无提示条件,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Huang et al,2014):提示能够提高被试的外部控制水平。但是本研究发现只有在高认知负荷下10分钟处的提示显著提高了被试的前瞻干扰量。在6分钟时前瞻意向的阈下激活程度较低,处于随时可能进入意识层面的状态,提示的出现会将其唤醒,从而增强被试对PM任务的认知控制水平。但是在本研究中多数被试在看到提示后会选择立即查看时钟,这使得被试对内部控制的认知需求通过外部控制行为得到满足,所以6分钟处提示并没有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除此之外,时钟查看也使被试对当前时间与目标时间的距离有了准确的判断,因此甚至出现了前瞻干扰量降低的情况。这一发现与生活中的现象一致:在收到提醒或确认时间后,如果离目标时间还早,我们反而容易将要做的事情“抛之脑后”,从而导致TBPM任务的失败。
对前瞻干扰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10分钟处提示显著提高了其随后时段的前瞻干扰量,并且在无提示条件下后时段的前瞻干扰量也显著高于前时段。可见被试的时间感知使其对TBPM的认知控制在不同时段存在差异:越靠近目标时间,认知控制水平越高。这说明当任务进行到末段,记得前瞻意向的被试感觉到目标时间的迫近,此时前瞻意向的阈下激活水平较高,提示后的时钟查看并不能消解其内部控制需求,反而促使他们对时间的估计和监控更加频繁。对于忘记前瞻意向被试,提示能够唤起他们的任务意识,因此在总体上提高了被试的内部控制水平。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两种认知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互相转化,但在总量上由个体投入的认知资源决定并受策略分配的影响。 (胡炜宇 齐冰)
3.3时钟查看次数
对时钟查看次数进行4(提示:无、2分钟、6分钟、10分钟)x2(认知负荷:高、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提示主效应显著,F(3,100)=3.21,p<0.05,n2=0.10。Sidak事后检验发现,10分钟提示任务和6分钟提示任务的时钟查看次数均显著多于无提示任务(p=0.05;p=0.02)。这说明6分钟和10分钟处的提示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的外部控制水平,而2分钟处提示则对其无显著影响。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4讨论
本研究通过操纵背景任务认知负荷与提示位置,考察不同条件下提示对TBPM内部和外部控制水平及PM任务正确率的影响。
4.1提示对不同认知负荷TBPM认知控制的影响
背景任务反应时的结果显示,虽然在两种认知负荷任务上都观察到了显著的前瞻干扰量,且高认知负荷任务的前瞻干扰量显著高于低认知负荷任务,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Huang et al,2014;MeDaniel&Seullin,2010),但是只有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提示能够显著提高前瞻干扰量。这与研究假设一致: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背景任务与PM任务的认知资源竞争更激烈,提示所提升的内部控制水平对背景任务表现的损害更为显著。时钟查看次数的结果显示认知负荷主效应不显著,即高、低认知负荷之间的时钟查看次数并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虽然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前瞻意向更容易进入意识层面(MeNerney&West,2007),但实验后的访谈得知多数被试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会比在低认知负荷任务中更快,对时间的估计也比真实时间更长(Block,Hancock,&Zakay,2016),在延迟时间内会进行更多次的时钟查看。因此综合二者而言,高、低认知负荷间被试的时钟查看次数差异并不显著。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背景任务认知负荷是影响被试在双任务间资源分配的重要因素。从主观角度来说是因为个体的认知控制水平受到由元认知形成的认知分配策略的影响。在多个任务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时,个体会根据两种任务的认知资源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分配(Loft,Kearney,&Remington,2008);客观上而言,当PM任务相对于背景任务不那么困难或重要时,其阈下激活水平更低,时间监控频率也较低(Marsh et al,2006;Waldum&Sahakyan,2013)。注意闸门模型认为当背景任务认知负荷高时,执行功能决定给PM任务的认知资源较少,注意闸门较小,时间监控也就更少(Zakay&Block,2004)。因此,当背景任务认知负荷较高时,个体更容易发生遗忘,也更容易受提示的影响。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也是相符的,例如当作家奋笔疾书时可能会错过吃饭时间,而当他看到旁边放着的碗筷时很可能会立即想起来。
综上,本研究证实了提示能够提高个体在TBPM中的内部控制水平,并且这种影响受到双任务间认知资源分配模式与前瞻意向意识状态的调节。
4.2不同時段位置提示对TBPM认知控制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了提示的时段位置效应,即提示在TBPM任务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其随后时间段认知控制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当提示位于2分钟处时,对前瞻干扰量和时钟查看均无显著影响。这是因为此时被试知晓任务刚开始,距目标时间较远,即使出现提示,也不会改变其认知控制水平。这说明被试利用策略对认知资源进行了主观上的控制,这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当被试得知当前任务中没有PM目标时,其前瞻干扰量和时钟查看都处于较低水平(Marshet al,2006;陈幼贞,黄希庭,袁宏,2009)。
当提示位于6分钟和10分钟处时,其时钟查看次数显著多于无提示条件,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Huang et al,2014):提示能够提高被试的外部控制水平。但是本研究发现只有在高认知负荷下10分钟处的提示显著提高了被试的前瞻干扰量。在6分钟时前瞻意向的阈下激活程度较低,处于随时可能进入意识层面的状态,提示的出现会将其唤醒,从而增强被试对PM任务的认知控制水平。但是在本研究中多数被试在看到提示后会选择立即查看时钟,这使得被试对内部控制的认知需求通过外部控制行为得到满足,所以6分钟处提示并没有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除此之外,时钟查看也使被试对当前时间与目标时间的距离有了准确的判断,因此甚至出现了前瞻干扰量降低的情况。这一发现与生活中的现象一致:在收到提醒或确认时间后,如果离目标时间还早,我们反而容易将要做的事情“抛之脑后”,从而导致TBPM任务的失败。
对前瞻干扰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10分钟处提示显著提高了其随后时段的前瞻干扰量,并且在无提示条件下后时段的前瞻干扰量也显著高于前时段。可见被试的时间感知使其对TBPM的认知控制在不同时段存在差异:越靠近目标时间,认知控制水平越高。这说明当任务进行到末段,记得前瞻意向的被试感觉到目标时间的迫近,此时前瞻意向的阈下激活水平较高,提示后的时钟查看并不能消解其内部控制需求,反而促使他们对时间的估计和监控更加频繁。对于忘记前瞻意向被试,提示能够唤起他们的任务意识,因此在总体上提高了被试的内部控制水平。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两种认知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互相转化,但在总量上由个体投入的认知资源决定并受策略分配的影响。 (胡炜宇 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