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争面子、大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相关研究(3)
4讨论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小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和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正相关,并正向预测之;大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和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负相关,并负向预测之。本研究结果也为金耀基(1988)所提出的“大我”争面子可能是中国人努力向上、追求成就感的心理动力提供了佐证。儒家文化及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内化的惯习,使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更看重人际和谐,强调群体接纳、包容,致使纯粹个人层面的争面子难以得到群体内部成员的认同。本研究为相关学者就大、小我争面子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学分析和论述提供了实验证据(黄光国,2006;翟学伟,1994)。王轶楠和钟向阳(2007)研究发现中国人虽然很少会公开地做出为自己争面子的行为,但为赢得大我面子却不遗余力,当个体有机会为大我赢得面子时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增强。本研究结果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中国社会文化行为规范的要求是谦虚与合作,在通常情况下个体好于表现自我,为小我争面子是不可取的;但当所属群体面临外部竞争时,恰当的行为规范则是积极为大我争面子、努力并争取表现自己积极有能力的一面。研究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小我争面子和更低的大我争面子,高年级学生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也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虽然效应值并不是特别大,但这也许说明了现代职场环境和要求对大学生的影响。现代职场的激烈竞争,使高年级学生开始更加注重于提升自身能力性面子而不是团体的面子。这是否意味着,相比大学生,职场人士会有更高的小我争面子意识和更低的大我争面子意识呢?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使我们更深入了解大、小我争面子如何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而发生变化。
本研究虽然得出了符合假设的研究结果。然而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得出了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出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接纳的反向关系。虽然社会排斥感与社会接纳在社会心理学中被视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杜建政,夏冰丽,2008;Baumeister&Tiee,1990),然而低社会排斥感是否就意味着高社会接纳,仍待验证。未来可直接研究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社会接纳的关系,以进一步理解其相互关联,为临床教育干預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其次,虽然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然而争面子是一个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对面子异常敏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单纯以问卷方式测量可能会损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未来研究可尝试运用情境式实验法、访谈法以获取争面子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逻辑。再次,社会心理学关于合作竞争的发现揭示了奖励结构对合作或竞争策略的影响,即是小我争面子还是大我争面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奖励制度有关,大我或小我争面子行为与奖励结构的关系如何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另外,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同学之间相对较少存在“你死我活”式激烈竞争的局面。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职场环境中,处处充斥着优胜劣汰式的丛林式法则。在这样的法则下,若个体不勇于在内团体中表现自我,即为小我争面子,可能会导致升职、加薪等机会的流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对于大我争面子,小我争面子更可能为个体所看重。对四个年级学生的比较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高年级大学生虽大部分时间仍然生活在校园中,但见习、实习及求职压力等使他们对职场用人标准的了解更为清晰,对职场的竞争法则也有了更直接的体验。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小我争面子或许是受以上因素的影响。由此是否可以推测相对于大学生群体,职场人士会有更强烈的小我争面子取向?这样的推论显然是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持的,将研究对象从学校拓展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或许可使我们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最后,为集体而放弃小我,一度是为中国社会极力倡导的,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因此在社会中常常可以看到当人们为自我时往往偷偷摸摸、拐弯抹角,为集体就可以光明正大,这实质压抑了个人充分发展的权力,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公私关系的处理问题,从社会文化上来看,这是个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问题。然从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为小我的正当性正在上升,本研究虽然得出了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的关系,然而其发生机制会受到有关私的正当性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很可能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不同于象牙塔的表征。尽管有以上不足,本研究的确拓展了有关面子心理的实证研究,也为社会排斥感现象的心理干预提供了有意义的视角。对遭到社会排斥感的大学生,可测量其大、小我争面子意识,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5结论
(1)大学生小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和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大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及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小我争面子正向预测社会排斥感的各个维度和总体社会排斥感,大我争面子则负向预测社会排斥感的各个维度和总体社会排斥感。(3)高年级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有更高的小我争面子意识和更低的大我争面子意识,前者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亦较高。 (梁凤华)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小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和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正相关,并正向预测之;大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和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负相关,并负向预测之。本研究结果也为金耀基(1988)所提出的“大我”争面子可能是中国人努力向上、追求成就感的心理动力提供了佐证。儒家文化及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内化的惯习,使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更看重人际和谐,强调群体接纳、包容,致使纯粹个人层面的争面子难以得到群体内部成员的认同。本研究为相关学者就大、小我争面子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学分析和论述提供了实验证据(黄光国,2006;翟学伟,1994)。王轶楠和钟向阳(2007)研究发现中国人虽然很少会公开地做出为自己争面子的行为,但为赢得大我面子却不遗余力,当个体有机会为大我赢得面子时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增强。本研究结果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中国社会文化行为规范的要求是谦虚与合作,在通常情况下个体好于表现自我,为小我争面子是不可取的;但当所属群体面临外部竞争时,恰当的行为规范则是积极为大我争面子、努力并争取表现自己积极有能力的一面。研究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小我争面子和更低的大我争面子,高年级学生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也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虽然效应值并不是特别大,但这也许说明了现代职场环境和要求对大学生的影响。现代职场的激烈竞争,使高年级学生开始更加注重于提升自身能力性面子而不是团体的面子。这是否意味着,相比大学生,职场人士会有更高的小我争面子意识和更低的大我争面子意识呢?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使我们更深入了解大、小我争面子如何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而发生变化。
本研究虽然得出了符合假设的研究结果。然而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得出了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出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接纳的反向关系。虽然社会排斥感与社会接纳在社会心理学中被视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杜建政,夏冰丽,2008;Baumeister&Tiee,1990),然而低社会排斥感是否就意味着高社会接纳,仍待验证。未来可直接研究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社会接纳的关系,以进一步理解其相互关联,为临床教育干預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其次,虽然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然而争面子是一个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对面子异常敏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单纯以问卷方式测量可能会损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未来研究可尝试运用情境式实验法、访谈法以获取争面子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逻辑。再次,社会心理学关于合作竞争的发现揭示了奖励结构对合作或竞争策略的影响,即是小我争面子还是大我争面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奖励制度有关,大我或小我争面子行为与奖励结构的关系如何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另外,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同学之间相对较少存在“你死我活”式激烈竞争的局面。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职场环境中,处处充斥着优胜劣汰式的丛林式法则。在这样的法则下,若个体不勇于在内团体中表现自我,即为小我争面子,可能会导致升职、加薪等机会的流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对于大我争面子,小我争面子更可能为个体所看重。对四个年级学生的比较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高年级大学生虽大部分时间仍然生活在校园中,但见习、实习及求职压力等使他们对职场用人标准的了解更为清晰,对职场的竞争法则也有了更直接的体验。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小我争面子或许是受以上因素的影响。由此是否可以推测相对于大学生群体,职场人士会有更强烈的小我争面子取向?这样的推论显然是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持的,将研究对象从学校拓展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或许可使我们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最后,为集体而放弃小我,一度是为中国社会极力倡导的,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因此在社会中常常可以看到当人们为自我时往往偷偷摸摸、拐弯抹角,为集体就可以光明正大,这实质压抑了个人充分发展的权力,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公私关系的处理问题,从社会文化上来看,这是个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问题。然从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为小我的正当性正在上升,本研究虽然得出了大、小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的关系,然而其发生机制会受到有关私的正当性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很可能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不同于象牙塔的表征。尽管有以上不足,本研究的确拓展了有关面子心理的实证研究,也为社会排斥感现象的心理干预提供了有意义的视角。对遭到社会排斥感的大学生,可测量其大、小我争面子意识,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5结论
(1)大学生小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和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大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及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小我争面子正向预测社会排斥感的各个维度和总体社会排斥感,大我争面子则负向预测社会排斥感的各个维度和总体社会排斥感。(3)高年级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有更高的小我争面子意识和更低的大我争面子意识,前者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亦较高。 (梁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