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对人身安全决策的影响(2)
2.2:3实验材料
(1)IOS量表
采用牛忠辉、蒋赛、邱俊杰、申之美和张峰(2010)改编的IOS量表(Aron,Aron,&Smollan,1992)控制与最好朋友和陌生人的心理距离。量表中两个圆圈的重叠程度反映了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远近,图片1表示两人亲密度为零,即心理距离很远,图片7表示两人关系极其亲密,即心理距离很近(见图1)。
(2)风险决策情境
采用8个人身安全风险决策情境,4个后果严重,4个后果不严重,均由Stone等(2013)研究中使用的材料改编而成。材料顺序随机排列,选项A为冒险选项,选项B为保守选項,因变量测量采用7点计分,1为非常赞成选项A,7为非常赞成选项B。得分越高,越保守。如:
你乘飞机出差,找到自己的座位时,发现邻座得了普通感冒,你属于易感人群有可能被传染。你可以要求乘务员给你找一个远离这个乘客的座位,但是你必须等,需要所有乘客都坐下才有可能发现合适的空位。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个选项?
2.2.4实验程序
(1)预备实验
目的是筛选正式实验使用的决策材料。筛选标准为:保证材料属于人身安全情境,两个选项能显著区分冒险和保守,区分出后果严重和后果不严重情境。
首先,根据Stone等于2013年编写的人身安全决策情境,通过改编、访谈、资料查阅,形成14个人身安全情境,每个情境包括1个冒险选项和1个保守选项。
以80名大学生(男生36名,女生44名)为被试,要求他们对人身安全情境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评定。“你认为上述情境是否是描述人身安全的?”“根据材料,你认为以下选项哪个更为冒险?”以及“你认为该材料所描述情境后果如何?”前两个为二择一问题,第三个问题采用7点计分。
结果发现,被试对14个人身安全情境回答“是”的比例均在90%-100%之问。说明决策情境不存在问题。
关于选项的冒险程度,首先将每个情境中选择冒险选项被试的百分比与50%进行二项分布检验,如果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则删除该情境(Beisswanger et al,2003)。根据该标准,删去1个情境。其次对每个情境的后果严重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删去男女差异显著的2个人身安全情境。
根据被试对每个情境后果严重性的均分进行排序,从中选取4个得分较高的情境为后果严重情境,4个得分较低的情境为后果不严重情境。4个后果不严重情境的得分(M=3.78,SD=1.06)显著低于4个后果严重情境(M=5.31,SD=0.97),t(79)=-11.91,p<0.001。4个后果严重和后果不严重情境得分的a系数分别为0.72和0.61。
(2)正式实验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纸笔作答方式。问卷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告知被试是自我决策还是为他人决策以及作答方式。随后只在为最好朋友和为陌生人决策时呈现I0S量表,为陌生人(最好朋友)决策时,规定陌生人(最好朋友)与被试的关系如图片1(图片7),要求被试理解、体会图片1(图片7)所表示的亲密度,据此回答之后的问题。最后呈现决策材料,为最好朋友决策时,材料主人公为“你最好的朋友”;为陌生人决策时,材料主人公为“与你互不相干的陌生人”;自我决策时,材料主人公为“你”。
2.3结果与分析
不同心理距离和后果严重性组的风险偏好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以心理距离、后果严重性为自变量,风险偏好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2,269)=26.41,p<0.001,n2=0.16,为最好朋友决策(M=5.95,SD=0.09)最保守,自我决策(M=5.10,SD=0.09)与为陌生人决策(M=5.21,SD=0.09)差异不显著;后果严重性主效应显著,F(1,269)=242.85,p<0.001,n2=0.47,后果严重任务(M=6.01,SD=0.06)比后果不严重任务(M=4.82,SD=0.07)更保守;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交互作用显著,F(2,2 69)=11.15,p<0.001,n2=0.08。
进一步对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为自己(M=4.30,SD=0.12)和为陌生人决策(M=4.58,SD=0.12)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M=5.59,SD=0.12)更冒险,但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差异不显著,F(2,2 69)=30.77,p<0.001,n2=0.19。同样,后果严重任务上,为自己(M=5.9 0,SD=0.10)和为陌生人决策(M=5.83,SD=0.10)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M=6.31,SD=0.10)更冒险,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无显著差异,F(2,269)=6.62,p<0.01,n2=0.05(见图2)。
2.4小结
本实验发现,决策者在面对后果严重任务时比后果不严重任务更保守;本实验还发现无论后果严不严重,为陌生人决策与自我决策差异不显著,为最好朋友决策最保守。社会价值理论认为,在人身安全情境中保守具有社会价值,但是本研究却发现为陌生人决策与自我决策一样,较为冒险,与假设不符。
有关医生为患者做决策以及理财咨询师为客户做决策的研究均表明,为他人做决策都倾向于保守(Roszkowski&Snelbecker,1990;Raymark,2000),这与医生和理财咨询师在为他人决策时需要为未来的结果尤其是不良的后果承担较大的责任有关。我们推测本实验的结果很可能与决策者知觉到的决策责任有关,也就是决策者要为决策带来的不利后果或过失承担责任(谭小宏,秦启文,2005)。有研究发现,当为他人决策时,决策者知觉到的对后果的责任越大(Leonhardt,Keller,&Pechmann,2011),越容易抑制自我提升,减少冒险行为(Sedikides,Herbst,Hardin,&Dardis,2002;刘永芳等,2014)。因此,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将进一步考察当决策任务的后果严重性不同时,决策者为自己、为陌生人和为最好朋友决策时知觉到的决策责任是否不同,以及决策责任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影响中的作用。另外,实验一中只是根据预备实验将决策情境分为后果严重与不严重,未检验后果严重性这一变量的操纵有效性,实验二中将通过增加一个问题选项来进行检验。 (任玉冰 杜秀芳)
(1)IOS量表
采用牛忠辉、蒋赛、邱俊杰、申之美和张峰(2010)改编的IOS量表(Aron,Aron,&Smollan,1992)控制与最好朋友和陌生人的心理距离。量表中两个圆圈的重叠程度反映了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远近,图片1表示两人亲密度为零,即心理距离很远,图片7表示两人关系极其亲密,即心理距离很近(见图1)。
(2)风险决策情境
采用8个人身安全风险决策情境,4个后果严重,4个后果不严重,均由Stone等(2013)研究中使用的材料改编而成。材料顺序随机排列,选项A为冒险选项,选项B为保守选項,因变量测量采用7点计分,1为非常赞成选项A,7为非常赞成选项B。得分越高,越保守。如:
你乘飞机出差,找到自己的座位时,发现邻座得了普通感冒,你属于易感人群有可能被传染。你可以要求乘务员给你找一个远离这个乘客的座位,但是你必须等,需要所有乘客都坐下才有可能发现合适的空位。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个选项?
2.2.4实验程序
(1)预备实验
目的是筛选正式实验使用的决策材料。筛选标准为:保证材料属于人身安全情境,两个选项能显著区分冒险和保守,区分出后果严重和后果不严重情境。
首先,根据Stone等于2013年编写的人身安全决策情境,通过改编、访谈、资料查阅,形成14个人身安全情境,每个情境包括1个冒险选项和1个保守选项。
以80名大学生(男生36名,女生44名)为被试,要求他们对人身安全情境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评定。“你认为上述情境是否是描述人身安全的?”“根据材料,你认为以下选项哪个更为冒险?”以及“你认为该材料所描述情境后果如何?”前两个为二择一问题,第三个问题采用7点计分。
结果发现,被试对14个人身安全情境回答“是”的比例均在90%-100%之问。说明决策情境不存在问题。
关于选项的冒险程度,首先将每个情境中选择冒险选项被试的百分比与50%进行二项分布检验,如果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则删除该情境(Beisswanger et al,2003)。根据该标准,删去1个情境。其次对每个情境的后果严重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删去男女差异显著的2个人身安全情境。
根据被试对每个情境后果严重性的均分进行排序,从中选取4个得分较高的情境为后果严重情境,4个得分较低的情境为后果不严重情境。4个后果不严重情境的得分(M=3.78,SD=1.06)显著低于4个后果严重情境(M=5.31,SD=0.97),t(79)=-11.91,p<0.001。4个后果严重和后果不严重情境得分的a系数分别为0.72和0.61。
(2)正式实验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纸笔作答方式。问卷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告知被试是自我决策还是为他人决策以及作答方式。随后只在为最好朋友和为陌生人决策时呈现I0S量表,为陌生人(最好朋友)决策时,规定陌生人(最好朋友)与被试的关系如图片1(图片7),要求被试理解、体会图片1(图片7)所表示的亲密度,据此回答之后的问题。最后呈现决策材料,为最好朋友决策时,材料主人公为“你最好的朋友”;为陌生人决策时,材料主人公为“与你互不相干的陌生人”;自我决策时,材料主人公为“你”。
2.3结果与分析
不同心理距离和后果严重性组的风险偏好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以心理距离、后果严重性为自变量,风险偏好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2,269)=26.41,p<0.001,n2=0.16,为最好朋友决策(M=5.95,SD=0.09)最保守,自我决策(M=5.10,SD=0.09)与为陌生人决策(M=5.21,SD=0.09)差异不显著;后果严重性主效应显著,F(1,269)=242.85,p<0.001,n2=0.47,后果严重任务(M=6.01,SD=0.06)比后果不严重任务(M=4.82,SD=0.07)更保守;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交互作用显著,F(2,2 69)=11.15,p<0.001,n2=0.08。
进一步对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为自己(M=4.30,SD=0.12)和为陌生人决策(M=4.58,SD=0.12)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M=5.59,SD=0.12)更冒险,但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差异不显著,F(2,2 69)=30.77,p<0.001,n2=0.19。同样,后果严重任务上,为自己(M=5.9 0,SD=0.10)和为陌生人决策(M=5.83,SD=0.10)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M=6.31,SD=0.10)更冒险,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无显著差异,F(2,269)=6.62,p<0.01,n2=0.05(见图2)。
2.4小结
本实验发现,决策者在面对后果严重任务时比后果不严重任务更保守;本实验还发现无论后果严不严重,为陌生人决策与自我决策差异不显著,为最好朋友决策最保守。社会价值理论认为,在人身安全情境中保守具有社会价值,但是本研究却发现为陌生人决策与自我决策一样,较为冒险,与假设不符。
有关医生为患者做决策以及理财咨询师为客户做决策的研究均表明,为他人做决策都倾向于保守(Roszkowski&Snelbecker,1990;Raymark,2000),这与医生和理财咨询师在为他人决策时需要为未来的结果尤其是不良的后果承担较大的责任有关。我们推测本实验的结果很可能与决策者知觉到的决策责任有关,也就是决策者要为决策带来的不利后果或过失承担责任(谭小宏,秦启文,2005)。有研究发现,当为他人决策时,决策者知觉到的对后果的责任越大(Leonhardt,Keller,&Pechmann,2011),越容易抑制自我提升,减少冒险行为(Sedikides,Herbst,Hardin,&Dardis,2002;刘永芳等,2014)。因此,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将进一步考察当决策任务的后果严重性不同时,决策者为自己、为陌生人和为最好朋友决策时知觉到的决策责任是否不同,以及决策责任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影响中的作用。另外,实验一中只是根据预备实验将决策情境分为后果严重与不严重,未检验后果严重性这一变量的操纵有效性,实验二中将通过增加一个问题选项来进行检验。 (任玉冰 杜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