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683
汉字识别的反启动效应(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4实验三:被试疲劳对反启动效应的影响

    4.1目的

    探讨反启动是否是由被试的疲劳所引发的效应。

    4.2方法

    4.2.1被试

    12名大学生(6名男生,6名女生),平均年齡22岁。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与听力均正常,实验后获得适量报酬。

    4.2.2实验设计

    同实验一。

    4.2.3实验材料

    第三实验阶段的汉字视觉材料更换为汉字读音材料。其它同实验一。

    4.2.4程序

    在第三实验阶段,注视汉字任务更换为耳听汉字读音。其它同实验一。

    4.3结果与分析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汉字识别正确率见图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2,22)=5.17,p=0.014,η2=0.32。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启动与反启动条件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p=0.055);但是,反启动条件的识别正确率(0.85)与基线条件(0.87)没有显著差异(p=0.114),启动条件的识别正确率(0.89)与基线条件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642)。正确识别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22)=0.12,p=0.774;反启动(543.89±193.17ms)和启动(530.01±163.93ms)条件下的反应时与基线(535.83±136.63ms)相比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更换第三阶段的实验任务之后,并没有出现反启动效应。因此,反启动不是由于被试疲劳而产生的效应。

    5讨论

    本研究采用Marsolek等(2006)提出的包括基线测量的新实验范式,在汉字识别任务中发现了反启动效应。在实验一中,启动的汉字的表征得到增强的同时,与启动的汉字具有共同字形的其他汉字的表征则减弱了。因此,当再次识别未启动的汉字时,其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即出现了反启动效应。实验二和三排除了反启动效应的其他可能的解释,说明反启动不是被试对启动的汉字的注意偏向和被试的疲倦因素所导致的效应。因此,实验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

    研究者虽然对启动效应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但对启动效应的心理机制仍存在争议。如,Morton(1979)认为,先前的信息加工降低了随后刺激的激活阈限而产生了启动效应。Rouder,Ratcliff和McKoon(2000)提出了启动效应是知觉后决策阶段的反应偏向的观点。Roediger(2003)认为,启动效应是对曾遇到刺激进行有效加工的进化性适应,因为最近经历的刺激在以后更有可能再次碰到。张锋、黄希庭和郭秀艳(2008,2009)发现,启动不仅具有正启动效应而且也存在负启动效应,这是通过双加工表征匹配调节机制而产生的综合效应。不过,Marsolek等(2010)认为,许多启动研究缺乏基线测量,不是通过新、旧刺激分别与基线条件相比,而是通过新、旧刺激之间进行相比的结果来分析启动效应,这实际上混淆了启动的促进与干扰作用。Marsolek等(2006)采用新实验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基线条件相比,启动促进了对旧刺激的加工,同时却损害了对新刺激的加工。这说明,启动使旧刺激的视觉表征得到增强,新刺激与之重叠的视觉表征则变弱了。识别旧刺激就变得容易(正启动效应),识别新刺激就变得困难(反启动效应)。分布式表征(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理论认为,不同刺激的表征是重叠的,一个知识概念由多个单元互相作用的关系来表征(Masson,1995;Seidenberg & McClelland,1989)。如,字母F与E不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单元,而是由多个相同的单元进行表征的,所不同的是,某些单元在表征E时被激活,但在表征F时被抑制。F与E的知识是由多个单元之间激活的关系来表征的,不同单元之间联结的强度称为权值。如果个体已经学会了F,学习E时只需激活最下面的单元并给予高权值,将其与网络中的其他单元联结起来就学会了E(李平,2002)。因此,反启动效应反映了记忆的重叠表征的动态调整的过程,这与重叠表征理论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Marsolek et al.,2006,2010;Marsolek,2008)。本研究采用汉字识别任务,进一步验证和扩展了Marsolek等(2006)的研究结果,为记忆的重叠表征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在实验一和实验三中,反启动与基线条件之间的反应时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与Marsolek等(2006)的研究结果类似。在测试阶段,新刺激由于受到重叠表征的影响而使之更难被识别,但由于反应时分析只包括了正确识别的试次,不包含受到反启动影响的错误识别的试次,因而反启动与基线条件之间的正确识别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反启动效应的主要指标在于识别的正确率而不是正确识别的反应时。

    根据Marsolek等(2006)提出的反启动理论的观点,反启动效应与刺激表征的重叠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视觉相似度对反启动效应量具有显著影响。Deason(2008)研究发现,识别正确率由低到高依次为高相似条件、低相似条件、基线条件和启动条件;与基线条件相比,视觉相似度高的刺激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降低了。这说明,刺激之间的视觉相似度越高,反启动效应量就越大。未来研究可以通过不同相似度的汉字识别任务,探讨视觉相似度对反启动效应的作用。另外,Ramanathan,Kennedy和Marsolek(2014)采用阈下掩蔽启动范式探讨了内隐记忆对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配对联结学习任务中的学习判断具有显著的反启动效应。因此,未来研究还可以在汉字识别任务中,探索阈下的反启动效应及其机制。

    本研究采用包括基线测量的新实验范式,在汉字识别任务中发现了视觉反启动效应,也就是说,启动一个汉字虽然提高了随后识别该汉字的正确率,但同时也降低了识别与该汉字部分字形相同的其他汉字的正确率。这说明,启动效应并不仅仅是由于先前信息的加工而导致激活阈限的降低,而是与刺激识别之后的视觉表征的变化有关,这反映了重叠表征的动态调整过程。未来研究可采用ERP或fMRI等技术来探讨汉字识别的反启动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更深入把握和理解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记忆表征问题。

    6结论

    汉字识别中存在反启动效应,这不是由于被试对启动的汉字的注意偏向和被试的疲倦因素所导致的效应。汉字识别的反启动效应为记忆的重叠表征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