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566
阅读过程中的同跳读及其产生的认知机制(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Rayner等人(Rayner,Reichle,Stroud,Williams,& Pollatsek,2006;Rayner,Yang,Schuett,& Slattery,2013)还发现,老年人在对副中央凹信息的利用和加工效率上与大学生存在差异。他们认为,相比大学生,老年人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更长的注视时间。但老年人采用更冒险的阅读策略来补偿他们较慢的阅读速度。也就是说,为了加快阅读速度,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提前往下看,总是不断地猜测下一个词,这一策略导致老年人更多地依赖于副中央凹的部分信息,使他们在加工副中央凹视觉信息时更有效,因而产生了更多的跳读。然而老年人往往频繁地回视到被跳读的单词上,这表明他们的猜测并不总是有效的。老年人和大学生在注视时间和跳读率上的差异,并没有导致两组群体在阅读理解上存在差异。老年人在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的时候与大学生一样有效。E-Z读者模型和SWIFT模型对老年人阅读的数据进行了模拟。二者通过调整参数来降低词汇加工速率,从而成功模拟出老年人阅读需要更多的注视和更长的时间。E-Z读者模型通过修改与预测性有关的参数从而使跳读率增加(Rayner et al.,2006)。然而,SWIFT模型并没有模拟出老年人在跳读中的表现(Laubrock,Kliegl,& Engbet,2006)。这一现象是拼音文字特有的还是具有普遍意义,从不同群体进行验证对于进一步解决跳读产生的机制、扩展当前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控制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2.4视觉和语言信息在词跳读中的作用哪一个更重要?

    在探讨跳读机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因素决定着眼球运动系统在注视当前词n时产生一次到词n+2的眼跳,而不是到达词n+1上。以往研究表明,较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如词长、起跳位置等)和较高水平的语言信息(如词频、预测性等)都可能影响一个词是否被跳读。然而这些因素对跳读的影响或许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词长和起跳位置效应在E-Z和SWIFT模型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短词和起跳位置近的词容易被跳读,因为它们位于视敏度较高的视觉区域,它们的长度和距离使其在眼跳发生之前已经被完全识别,因而不可能成为下一次眼跳的目标词。Brysbaert等人(Brysbaert,Drieghe,& Vitu,2005)采用元分析方法,比较了词频和可预测性对单词跳读的影响。结果发现,5%的效应来自于词频,8%的效应来自于预测性,表明预测性对单词跳读的影响比词频更大。然而很多研究发现预测性效应大小超过10%(Drieghe et al.,2005;Drieghe,Desmet,& Brysbaert,2007)。为了系统比较这些因素对词跳读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这一规律是否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

    3中文书写系统的特性及其对词跳读研究的启示

    中文书写系统具有与英文书写系统显著不同的特点(Li,Zang,Liversedge,Pollatsek,2015),这些特点可能影响中文阅读过程中词的跳读。

    第一,单位空间内信息密度大。中文书面文本是由一系列的方块汉字构成的。每个汉字在形状和复杂性上(如“乙”和“齉”)存在很大差异,但每个字占用的空间大小是相同的。中文比英文书面排列更紧密,因而单位空间内的信息密度更大。这一特点可能使读者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注视当前词的时候,能够同时对副中央凹处的单词进行更多的预加工(Zang,Liversedge,Bai,& Yan,2011;王穗苹,佟秀红,杨锦绵,冷英,2009;臧传丽,张慢慢,岳音其,白学军,闫国利,2013),因而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跳读。

    第二,词长分布相对集中。英文单词的词长分布很广,从一个字母词(如“a”)到二十个字母词(如“internationalization”)不等。中文词是由汉字构成,很多汉字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也可以与其他汉字构成一个多字词。根据《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2009)统计的56008个词中,双字词占72%,单字词占6%。如果考虑到字词的使用频率,那么单字词占70%,双字词占27%,单字词具有比其他长度字词更高的使用频率。这些特点可能使中文读者采用不同于拼音文字阅读的跳读策略。

    第三,中文词边界信息缺乏。在拼音文字书写系统中,词与词之间有明显的边界信息(空格)。读者能够利用副中央凹的预加工,迅速地判断哪一组字母构成一个词。而中文文本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字组成,没有明显的词边界信息,读者不能从视觉特征上直接获得哪些汉字构成一个词,而且中文读者对于词的意识非常淡薄(“et al.,2015;Zang et al.,2011)。这一特点可能使中文读者在利用副中央凹视觉区进行词汇切分时存在困难,进而影响词的跳读。

    中文书写系统的这三个显著特性使我们研究中文阅读过程中的词跳读具有独特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实时地做出两种决定,即何时(when)移动眼睛以及眼睛移到何处(where)。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影响“when”决定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研究者对“where”决定中当一个词得到注视时的注视位置分布进行了研究(Li et al.,2015;Zang et al.,2011;Wei,Li & Pollatsek,2013;Yan,Kliegl,Richter,Nuthmann,& Shu,2010;Zang,Liang,Bai,Yan,& Liversedge,2013;Zang,Meng,Liang,Bai,& Yan,2013;臧传丽,孟红霞,自學军,闫国利,2013)。然而关于词跳读的研究非常有限(白学军,刘丽萍,闫国利,2008;季靖,杨桂芳,刘志方,潘运,2012;王雨函,隋雪,刘西瑞,2008)。例如,白学军等(2008)发现,词的预测性是影响跳读的重要因素。然而,预测性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什么时候起作用,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等,都不清楚。 (臧传丽 鹿子佳 白玉 张慢慢)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