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547
累了会说谎?自我损耗削弱诚信行为及其缓解机制(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1.4问题提出

    综上所述,高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因道德意识下降而出现更多的非诚信行为,而通过诱发内疚情绪可以缓解这一负面影响。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拟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视角,通过两项递进实验,一方面检验自我损耗对个体诚信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考察内疚情绪启动能否缓解这一效应。具体而言,实验1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水平,通过内隐欺骗范式评估诚信行为,以检验自我损耗对个体诚信行为的影响;实验2采用同样的自我损耗任务,进一步采用“点游戏”任务来评估个体在启动/不启动内疚情绪后的诚信行为,进而探究内疚情绪启动对自我损耗状态下诚信行为的缓解作用。

    2实验1自我损耗对诚信行为的影响

    2.1被试

    共邀请70名在校大学生(男生32名)参加实验1,随机分配到高损耗组(n=35)和低损耗组(n=35),年龄介于20-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93±0.64岁。被试都为右利手,身心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有相应的报酬。

    2.2方法

    2.2.1实验任务

    (1)自我损耗任务

    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水平,以往研究均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Baumeister & Tierney,2011;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2014)。高资源损耗组大学生要求用非优势手(本实验中均为左手)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关于“智能手机的好与坏”小文章,被试的思考时间为2分钟,紧接着在8分钟内完成书写任务;而低资源损耗组的被试则用优势手(右手)来写文章,实验任务同上。

    (2)猜测硬币正反面任务

    通过“猜测硬币正反面任务”操纵个体的诚信反应水平,该任务被证实为测查个体诚实反应的有效范式(Greene & Paxton,2009)。每一次预测开始时,电脑屏幕会首先呈现1000 ms的“+”作为注视点。然后出现模拟的硬币投掷界面,让被试进行预测性选择,时间持续3000 ms。接着电脑呈现本次硬币的旋转结果,为防止被试因为呈现时间过长而影响作出诚信或欺骗行为的选择,持续时间为400 ms。紧接着呈现登记结果界面,该界面上方显示“请登记预测结果”,中下方显示“猜对,按J键”/猜错,按F键”,持续时间1000ms。最后呈现反馈界面200ms,如果按“J”,屏幕出现“预测正确,获得1元”;如果按“F”,屏幕出现“预测错误,损失1元”。重复上述流程开始下一轮预测游戏。本实验共设置100个trails,随机呈现正面60次,反面40次。实验共出现4种情形:预测结果正确,登记结果正确;预测结果错误,登记结果错误;预测结果正确,登记结果错误;预测结果错误,登记结果正确。实验前明确告知会根据被试的登记结果的正确数给其相应的奖励(即被试的收益或损失完全取决于自己登记的结果,如果登记“预测错误”则意味着损失1元,反之获得1元),个体为了增加奖励或降低损失,更倾向于冒险说谎。情形4中“预测结果错误,登记结果正确”的预测正确率越高,表明个体越不诚信。

    2.2.2額外变量的控制

    (1)特质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由Tangney,Baumeister和Boone(2004)编制、后经谭树华与郭永玉(2008)修订的《特质自我控制量表》来测查个体的特质自我控制水平(a=0.76)。共有13个题目,Likert 5点计分:“1→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总分越高,个体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就越高。

    (2)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ANAS)

    运用PANAS来检验被试完成损耗任务的积极情绪(a=0.92)和消极情绪状态(a=0.85)。该量表分别由5个描述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形容词组成,Likert 5点计分:“1→5”分别表示“根本没有一非常强烈”,总分越高,心态水平越明显。

    2.2.3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控制资源水平(高、低),因变量为被试在“猜测硬币正反面任务”中的预测正确率,即情形“预测结果错误,登记结果正确”中的次数与实验总次数之比。

    2.2.4实验程序

    被试独立坐在安静的实验室,主试对实验情况进行介绍后让被试阅读并签写知情同意书。被试先完成《特质自我控制量表》,接着完成“非优势手自我损耗任务”,实验结束后填写PANAS和回答3道回溯题目,问题包括“您完成非优势手反应任务后,现在您感觉到疲累吗?”(“1=不疲累”到“7=非常疲累”)、“在刚才的任务中,您投入了多少精力去克服非优势手写作的困难?”(“1=不需要投入精力”到“7=投入全部精力”)以及“完成非优势手反应任务后,您感觉自己的能量资源损耗多大?”(“1=一点损耗都没有”到“7=损耗非常大”)。随后,被试进行猜测硬币正反面任务。最后主试给予相应的实验报酬。

    2.3结果分析

    2.3.1预分析

    (1)自我损耗效应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者,高损耗者在完成非优势手任务后感到更加疲劳,t(68)=3.28,p<0.01,d=0.78,付出了的努力更多,t(68)=4.04,p<0.001,d=0.97,并感到自身的能量损耗更多,t(68)=3.47,p<0.01,d=0.83。这说明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是有效的。

    (2)额外变量排除

    高、低自我损耗组被试在积极情绪体验上的差异不显著,t(68)=-1.02,ns,d=0.25,但是在消极情绪体验,t(68)=-1.85,p=0.06,d=0.43上边缘显著。此外,特质自我控制、年龄与正确率相关均不显著。

    据此,可排除特质自我控制、积极情绪和年龄对实验效度产生的干扰,但在进一步分析中,需将消极情绪体验作为协变量加以控制。 (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毛兰平)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