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905
累了会说谎?自我损耗削弱诚信行为及其缓解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摘要 为检验个体在高、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诚信行为表现,以及内疚情绪启动能否缓解自我损耗对诚信行为的负性影响。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通过2个递进行为实验进行检验。实验1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以被试在随后的“猜测硬币正反面”游戏中预测的正确率作为诚信行为的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者,高自我损耗者谎报更高的预测正确率。而实验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点游戏”任务测量诚信行为,并增设内疚情绪启动任务,结果不仅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还发现诱发内疚情绪有助于降低非诚信行为的水平。据此可认为,自我损耗降低了诚信行为,而启动内疚情绪可缓解这一效应。

    关键词 自我损耗,诚信行为,内疚情绪,缓解。

    分类号 B849

    1引言

    诚信行为(honest behavior)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核心品质,对促进社会平稳发展发挥关键作用(Gachter & Schulz,2016)。然而,当前青少年的诚信问题日益突出,考试作弊、不信守承诺、逃票、说谎等行为时常出现,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诚信行为是指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人们自愿做出舍弃个人利益,坚守道德底线和道德承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往研究已从同伴效应(Paseual-Ezama,Dunfield,Gil-Gomez de Liao,&Prelec,2015)、父母自主支持(Bureau & Mageau,2014)和家庭教养方式(Dading,CumsiIle,Caldwell,& Dowdy,2006)等角度揭示了青少年诚信行为的发生机制。不难发现,个体在做出诚信选择时,往往面临着自身短期获利与社会期望、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是个体通过运用自我控制来抵制短期获利的冲动(Dewall,Baumeister,Gailliot,& Maner,2008;胡春香,聂衍刚,2014)。

    1.1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资源理论的提出,为探究自我控制与诚信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执行任务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一旦出现耗损(即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人们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自我控制失败的出现(Baumeister,Vohs,& Tice,2007;Tuk,zhang,& Sweldens,2015),如更多的攻击侵犯行为(Barlett,Oliphant,Gregory,& Jones,2016;Finkel,DeWall,SloRer,Oaten,& Foshee,2009)、冒险行为(Fischer,Kastenmfiller,& Asal,2012)以及亲社会动机的下降(Osgood & Muraven,2015)。此外,新近研究证据也显示,自我损耗会加剧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如欺骗行为(范伟等,2016)、不道德决策(Yam,Chen,& Reynolds,2014)等。据此可推测,自我损耗有可能导致个体因道德意识下降而出现非诚信行为。

    1.2自我损耗与诚信行为

    那么,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为什么会降低诚信行为?首先,自我损耗下的个体难以有效抵制欺骗所带来的利益诱惑,容易被暂时的利益冲昏头脑。Mead,Baumeister,Gino,Schweitzer和Ariely(2009)发现损耗者比非损耗者更容易受到欺骗的诱惑,更大程度地获得货币收益,增加不诚信行为。其次,自我损耗容易导致自我调控失败(De Wall,Baumeister,Stillman,& Gailliot,2007)。个体在做出诚信选择时,会面临着获取自身利益与遵守行为道德规范的动机冲突,这时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选择,高控制资源者比低控制资源者更能够克服这种动机的冲突,从而使个体表现出更多诚信行为。另外,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被削弱时(如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人们会表现出更多冲动和自私的行为。例如,Gino,Sehweitzer,Mead和Ariely(2011)指出自我损耗的个体更有可能做出冲动性欺骗,当面临欺骗的机会时,损耗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意识,转而加剧了非诚信行为的发生。当人们完成一上午的学习和任务,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后,在下午更容易出现说谎行为(Kouchaki & Smith,2014)。

    1.3内疚情绪的缓解作用

    自我损耗导致的一系列不良行为是否可以改善?研究发现,为维持个体正常的生理和认知活动,自我控制资源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休息、幽默或积极情绪的诱导得以恢复(Gailliot et al.,2007;Gong & Li,2017;Tyler & Burns,2008),通过提高个体内在动机水平可以有效防止自我损耗出现的不良行为(Moiler,Deci,& kyan,2006;Muraven,Gagne,& Rosman,2008)。值得注意的是,内疚情绪(guilt emotion)可缓解自我损耗效应。内疚是一种消极情绪,是指个体做出危害别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反省,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施承孙,钱铭怡,1999;张晓贤,桑标,2012)。以往主要从自我报告法、情景模拟法以及整体形容词描述法来诱发内疚情绪,其中一种自我报告法是通过让被试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再评价其内心情绪感受程度。这种方法让个体的感受更真实,能很好地诱发内疚情绪(张琨,方平,姜媛,于悦,欧阳恒磊,2014)。Boring(2016)通过让参与者完成一项自我控制任务,随后诱发他们的内疚情绪来测量助人行为,结果显示,内疚情绪克服了失去控制资源的影响,为了补偿自己的过失行为,参与者在后续的任务中持续时间更长,表现更好。由此我们推测,内疚情绪有助于缓解自我损耗的影响,在影响诚信行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内疚情绪是人们不遵守道德规范,伤害到他人而产生心理上的责备,或对自身行为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一种内疚、不安、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为了避免或降低这种不安的感觉,人们倾向于采取利他等补偿性行为减轻内疚感(Hoffman,1982)。其次,以往研究發现,内疚情绪会抑制个体的不道德行为,减少欺骗行为(DePalma,Madey,&Bornsehein,1995),个体的内疚感会随着生理上体验到的负重感增大而提高,从而表现出较少的欺骗行为(Kouehaki,Gino,& Jami,2014)。自我的调节理论认为,体验到内疚感的个体比冲动性的个体显示出更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倾向于表现出诚信的行为(Motro,Ordoez,Pittarello,& Welsh,2016)。另外,Xu,B6gue和Bushman(2012)发现,高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难以体验到内疚情绪,从而减少亲社会等良好行为结果的发生。可见,提高内疚体验能够有效缓解自我损耗对诚信行为的不良影响。 (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毛兰平)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