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577
强化敏感性人格特质对两性亲密关系的影响:成人依恋类型的中介作用(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考察成人依恋在强化敏感性人格特质和两性亲密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提出以下假设:H1:回避依恋在惩罚敏感性和爱情三成分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2:焦虑依恋在惩罚敏感性和爱情三成分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3:焦虑依恋在奖励敏感性和爱情三成分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如图1。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了812名正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做问卷调查,收回问卷558份(男263名;女295名),年龄在18-25岁间(M=19.79,SD=1.57)。恋爱时长在1-36个月间(M=16.68,SD=15.94)。

    2.2研究工具

    2.2.1奖惩敏感性人格量表

    惩罚和奖励敏感性问卷(The Sensitivity to Punishment and Sensitivity to Reward Questionnaire,SPSRQ)是目前常用的强化敏感性自陈问卷(郭少聃等,2009)。该量表由Torrubia等人于2001年编制,共48个项目,由惩罚敏感性(sensitivity to punishment,SP)和奖励敏感性(sensiHvity to reward,SR)两个分量表构成。编制者提供的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和0.76,间隔三个月的再测信度分别为0.81和0.87(Tormbia,A vila,Molto,& Caseras,2001)。本研究中惩罚敏感性分量表和奖励敏感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和0.77。

    2.2.2亲密关系的成分量表

    采用《爱情三角理论量表》(The Triangular Love Scale,TLS)测量亲密关系,该量表共45个项目,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分量表构成,编制者提供的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0.94和0.94(Sternberg,1997)。已被证明在反映亲密关系状态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assepp-Borges& Pasquali,2012)。本研究中亲密、激情和承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0.90和0.94。

    2.2.3成人依恋量表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广泛应用于测量亲密关系中的成人依恋。该量表共36个项目,由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分量表构成,其内部一致性系数接近或超过0.90(Ravitz,Maunder,Hunter,Sthankiya,& Lancee,2010)。本研究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和0.85。

    2.3程序

    要求恋人双方分别独立完成以上三种量表,在填写过程中不能进行讨论。承诺提供其个人问卷结果与解释,问卷结果实施严格保密。

    2.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奖惩敏感性、成人依恋和爱情三成分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使用Mplus7.0进行路径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表1呈现了本研究人口学变量和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和这些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变量中惩罚敏感性与回避依恋(r=0.18,p<0.01)、焦虑依恋(r=0.43,p<0.01)、亲密(r=-0.17,p<0.01)和承诺(r=-0.10,p<0.05)都存在相關,奖励敏感性与焦虑依恋(r=0.27,p<0.01)和激情(r=0.12,p<0.01)都存在相关;回避依恋与亲密(r=-0.61,p<0.01)、激情(r=-0.55,p<0.01)和承诺(r=-0.57,p<0.01)都存在相关,而焦虑依恋与亲密(r=-0.20,p<0.01)和激情(r=-0.11,p<0.01)也都存在相关。上述结果为假设检验提供了初步支持(见表1)。

    3.2路径分析

    依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在最初的路径分析模型中控制了性别、恋爱时长、月均恋爱花销、日均相处时长和日均电子通讯时长等变量,结果发现,除性别外,其他被控制的变量对因变量并无显著预测作用,为简化模型,在后续的分析中只保留了性别控制变量,结果见图2。

    图2检验了成人依恋类型在奖惩敏感性与爱情三元论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度良好(CFI=0.10,TLI=0.96,RMSEA=0.07,90%CI[0.02,0.13])。由图2可知,在控制了性别变量后,回避依恋在惩罚敏感性对亲密(β=-0.10,t=-3.96,p<0.001)、激情(β=-0.10,t=-3.90,p<0.001)和承诺(β=-0.10,t=-3.91,p<0.001)的关系中都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验证了本研究假设1;焦虑依恋在惩罚敏感性对亲密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β=-0.06,t=-4.15,p<0.001),在惩罚敏感性对激情的关系中也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β=0.05,t=3.24,p=0.001),但在惩罚敏感性对承诺的关系中未发现显著的中介效应(β=0.01,t=0.64,p=0.523),上述结果部分验证了本研究假设2;焦虑依恋在奖励敏感性对亲密的关系中也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β=-0.03,1=-3.11,p=0.002),在奖励敏感性对激情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β=0.02,t=2.67,p=0.008),但在奖励敏感性对承诺的关系中未发现显著的中介效应(β=0.004,t=0.63,p=0.527),上述结果部分验证了本研究假设3。

    4讨论

    4.1回避依恋是惩罚敏感性(非奖励敏感性)特质影响两性亲密关系的重要中介

    本研究结果显示,回避依恋类型在惩罚敏感性(而非奖励敏感性)与亲密、激情和承诺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即惩罚敏感性越高,其回避依恋分值高,则导致亲密关系中对恋人的亲密、激情和承诺感下降。其中,回避依恋影响亲密关系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以往研究结果。高回避个体通常会怀疑他人,很少和恋人诉说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当恋人请求安慰和支持时其行为更消极,有时甚至会变得恼怒,使得他们对恋人的亲密感降低(Campbell,Simpson,Kashy,& Rholes,2001;Ein-Dor,Mikulincer,& Shaver,2011),激情度减少(Mikulincer & Erev,1991),对伴侣的忠诚度(承诺)降低(Mikulincer & Shaver,2007)。Mikulincer和Shaver(2007)认为回避依恋影响亲密关系的原因是个体采用将积极情绪最小化的回避策略。高回避依恋型个体对社会化积极图片的愉悦度评分更低(Vrticka,Sander,& Vuilleumier,2012),在积极情绪视频下诱导的脑电唤醒程度也较少(Rognoni et al.,2008),这与回避依恋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相对缺乏积极行为与经验的感知相关(Cohen & Shaver,2004)。以上研究结果都说明回避依恋个体对积极社会信息的敏感性较低,从而导致亲密关系质量下降。 (谷莉 杨若汐 周广东)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