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906
强化敏感性人格特质对两性亲密关系的影响:成人依恋类型的中介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摘要 采用奖惩敏感性人格量表(SPSRQ)、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爱情三角理论量表(TLS)调查558名正处于恋爱阶段的大学生,探索成人依恋类型在强化敏感性人格特质与两性亲密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惩罚敏感性通过回避依恋影响亲密、激情和承诺;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都可通过焦虑依恋影响亲密和激情,这表明成人依恋类型是强化敏感性人格特质影响两性亲密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

    关键词 亲密关系,强化敏感性人格,成人依恋。

    分类号 B849

    1问题提出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通过计算伴侣间提供给对方的奖励与惩罚,能有效评估关系现状及预测关系未来发展,即人际奖惩能影响亲密关系质量(Kelley & Thibaut,1978;Rusbult,Arriaga,& Agnew,2001)。研究者们发现,彼此提供奖励较多(或惩罚较少)的伴侣比那些彼此提供奖励较少(或惩罚较多)的伴侣更能长相厮守(Le,Dove,Agnew,Korn,& Mutso,2010)。然而,个体对奖惩信息的敏感性不同,则体现了对亲密关系质量评价高低的个体差异性,奖励敏感性高的个体易于接受奖励性信息,从而促进其关系的发展,反之,惩罚敏感性高的个体易于接受惩罚性信息,从而阻碍其关系的发展。Gray(1987)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认为个体间存在对奖惩信息敏感性不同的人格差异,这种差异源于脑内两个独立的脑系统: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和行为趋近系统(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BAS)。其中,BIS系统对惩罚信号或撤销奖励信号做出反应,让个体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行为;BAS系统对奖励性信息敏感,表现出更多的趋近行为。研究者们假设BAS系统的神经调节源于脑内奖赏系统的多巴胺通路(Revelle,2008)。目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證明了多巴胺通路能调控爱情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从而提升两性亲密关系中的吸引力,使人们形成稳定的配偶联系(Acevedo,Aron,Fisher,& Brown,2012;Aron et al.,2008)。强化敏感性理论自提出以来,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成瘾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及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预测性研究等(Becker et al.,2013;van Hemel-Ruiter,de Jong,Ostafin,& Wiers,2015;Sehreurs,Guenter,Hulsheger,& van Emmerik,2014)。然而,强化敏感性人格特质影响两性亲密关系的研究则较少被涉及。

    爱情作为两性亲密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与关系满意度及稳定性高度相关(Acevedo & Aron,2009)。爱情三角理论认为,和谐完整的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成分构成(Sternberg,2006)。本文所讨论的两性亲密关系指两性间的婚恋关系,并以爱情的三成分作为两性亲密关系的评价指标。亲密指感情成分,表现为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点;激情指动机成分,常表现为对性的渴望以及从伴侣处获得满足的强烈情感需求;承诺指认知成分,表现为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力(Miller,2014;Sternberg,2006)。目前研究已证明成人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质量的显著影响(Honari & Saremi,2015;Inanesi,Lang,& Bereezkei,2015)。Feeney和Noller(1990)进一步探讨了成人依恋类型与爱情成分之间的关系,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更易维持稳定的恋爱关系,焦虑型依恋个体表现出对承诺的需求更强烈,而回避依恋个体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恋人的不信任。Madey和Rodgers(2009)的研究显示,承诺和亲密在安全型依恋和关系满意度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激情则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自我报告及脑机制研究结果均呈现出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对正负性情绪的反应程度有所差异(Chavis & Kisley,2012;Rognoni,Galati,Costa,& Crini,2008)。这可能与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个体对正负情绪的刺激敏感度的差异性相关。强化敏感性理论认为,惩罚敏感性高的个体易激活BIS系统而表现出更多的抑制行为和负性情绪。Sheynin,Moustafa,Beck,Servatius和Myers(2015)的研究证明,抑制型个体所表现出的高回避率与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Chavis和Kisley(2012)的研究也显示,回避依恋型个体会更关注消极刺激,从而表现出负性偏向。因此,我们假设惩罚敏感性高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表现出的回避性行为与其回避依恋特质相关,进而影响其亲密关系质量。另一方面,焦虑依恋型个体因采用自动加工情绪的信息加工方式而表现出其控制力低和冲动性高的特点(张晓露,陈旭,2014;Donges et al.,2012;Nisenbaum & Lopez,2015),这与强化敏感理论中对奖励性信息敏感的BAS系统所表现出的低抑制和趋近性特点相一致。此外,焦虑依恋个体不仅对正性刺激敏感,也会有较强的负性情绪反应,这是因为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对负性刺激的威胁性归因所致(Nisenbaum & Lopez,2015)。研究证明,焦虑依恋型个体对消极和积极刺激都会表现出警觉过度(Dykas & Cassidy,2011;Vrticka,Andersson,Grandjean,Sander,& Vuilleumier,2008)。郭少聃、何金莲和张利燕(2009)在强化敏感性理论综述中指出,易受惩罚性信息影响的BIS系统激活时,由于抑制了冲突中本来占优势的行为而会伴随产生焦虑情绪。上述研究表明焦虑依恋个体不仅受奖励敏感性影响,与惩罚敏感性也相关。因此,我们假设亲密关系中,奖励敏感性人格所表现出的趋近行为和惩罚敏感性人格所表现的焦虑性情绪都与焦虑依恋特质相关,从而影响其亲密关系质量。 (谷莉 杨若汐 周广东)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