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907
团体宽恕干预在恋爱受挫群体中的运用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摘要 为探讨团体宽恕干预在大学生恋爱受挫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31名在恋爱中受到过伤害的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6次团体宽恕干预,并设立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前测中,三个组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幸福感量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后测中,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上,宽恕干预组均优于控制组,而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三个量表上,宽恕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都要优于控制组,但两个干预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3)前后测比较显示,宽恕干预组在各个指标上均有了显著变化;一般干预组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上有了显著变化,但在恋爱宽恕的各个维度上(除报复维度)变化不显著;控制组则在各个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面对恋爱受挫群体,宽恕干预的针对性更强,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恋爱受挫,大学生,宽恕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分类号 B842

    1引言

    当前,恋爱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包括恋爱心理在内的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同年,在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被修订为“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然而,由于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方法常有不恰当之处,因此恋爱中的伤害就常常不能避免。由于恋爱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也频见报端。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面对恋爱中的伤害,应当如何应对?有研究表明,宽恕是应对人际伤害的有效方式(Hui & Chau,2009)。

    1.1宽恕与宽恕干预

    对于宽恕的心理学研究始于皮亚杰等人在道德领域的研究,随着宽恕研究的深入,Enright,Gassin和Wu(1992)将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放弃对冒犯者消极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取而代之以积极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在该定义中,情感方面指的是,受害者对冒犯者的消极情感体验的降低和中性甚至是积极情感体验的增加;认知方面指的是,受害者不再责怪冒犯者或放弃报复的念头;行为方面指的是受害者放弃报复行动等消极的行为方式。结合该定义,本研究将宽恕操作定义为被冒犯者在消极因素量表(如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恋爱宽恕量表中的消极沉思维度等)上得分的降低和积极因素量表(如幸福感量表、恋爱宽恕量表中的宽恕维度等)上得分的增高,这为本研究中的干预找到了明确的测量指标。

    考虑到宽恕在人际伤害中的作用,研究者开始关注宽恕干预(Forgiveness Intervention)在人际受害群体中的运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香港学者对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并拒绝宽恕冒犯者的孩子进行了宽恕干预。经过治疗,这些孩子表现出对冒犯者的宽恕态度,并体验到更强的主观幸福感(Hui & Chau,2009);Blocher和Wade(2010)在对受害者进行宽恕干预两年后再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治疗刚结束时相比,来访者的报复动机和心理症状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可见宽恕干预对于由人际伤害造成的心理问题的治疗效果有长期的稳定性。此外,亲密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中的研究也支持了团体宽恕干预的疗效,DiBlasio和Benda(2008)对夫妻进行团体宽恕干预,结果显示,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个体的宽恕体验和婚姻的满意度,同时可以降低因婚姻中的伤害而引起的抑郁情绪。可见,宽恕干预对于因人际伤害而造成的心理问题有较好的干预效果,恋爱关系既属于人际关系,又属于亲密关系,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团体宽恕干预对恋爱受挫群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1.2 Enright的宽恕加工模型

    对于具体的宽恕干预方法,研究者大多倾向于从Enright的宽恕模型(Baskin & Enright,2004)出发,分阶段探索从冒犯发生到实施宽恕这一过程中宽恕的阶段和加工过程,并针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干预。该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宽恕的加工模型(process model),探索的是从冒犯发生到实施宽恕这一过程中宽恕的阶段和加工过程。该模型包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个小单元,一共20个单元,描绘了个体在受到伤害后可能经历的心理过程(Enright & the Human Development Study Group,1991)。从临床咨询的角度来看,每个阶段的目的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并重新体验受到的傷害,接纳自己出现的一些消极情绪体验。只有当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时,才可能对这些情绪加以关注,并出现改变的愿望。

    第二阶段开始涉及宽恕的问题,要让来访者知道什么是宽恕(尤其是区分宽恕和和解等概念的区别),引导其将宽恕作为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一。在这一阶段,来访者需要重新审视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发现先前的应对策略不误帮助他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更换角度来看待冒犯者,重新构建对冒犯者的认知,对冒犯者产生共情。这一阶段中,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不再固执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再对伤害耿耿于怀,而要主动从冒犯者的角度来思考伤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放弃消极的情感和行动。

    第四阶段是咨询的深化阶段,其目的是巩固来访者的宽恕意愿,促使其真正地做出宽恕。首先,咨询师要启发来访者思考这次伤害给他带来的影响中是否有积极的一面。有研究表明,对伤害赋予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来访者产生宽恕(MeCuUough,Root,& Cohen,2006);其次,要让来访者认识到人无完人,自己也有可能冒犯到别人,也需要别人的宽恕;最后,宽恕仅仅是治疗的中介目标,最终目标还是解决心理问题,获得内心的发展,因此要帮助来访者树立新的生活目标,不要拘泥于对这次伤害的消极沉思或者对冒犯者的报复思考中。 (孙卉 张田 傅宏)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