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524
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利他行为的测量:采用经典独裁者博弈的变式。独裁者博弈常被心理学家用来测量被试的利他和亲社会行为(Piff et al.,2010)。本实验中将被试与朋友或陌生人搭档为一组,由被试来分配一定数额的金钱,对方只能接受。根据Ben-Ner,Kramer和Levy(2008)的研究,独裁者博弈实验中分别使用实际的金钱与假设的金额数目,被试分配的结果显著相关。本实验采用假设的金额数目,让被试指出会给搭档多少金额,并在“0,20,40,60,80,100”中做出选择,被试选择的金额数量即为利他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3.2.3实验设计和实验程序

    采用2(主观社会阶层:高,低)×2(社会距离:远,近)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主观社会阶层启动为组间变量,社会距离为组内变量。因变量是利他行为。

    被试通过微信或网页在线获取链接,阅读指导语后随机呈现高阶层或低阶层的启动材料;然后进行启动材料的内容检验和启动操作的有效性检验;接着被试完成与“陌生人”(或“朋友”)的独裁者博弈以及陌生人(或朋友)社会距离的操控;然后被试依次完成与“朋友”(或“陌生人”)的独裁者博弈、社会距离的操控;实验对“朋友”和“陌生人”的先后顺序进行了平衡;最后被试填写性别和年龄并提交答卷。

    3.2.4数据处理

    考虑到实验过程的任务量和被试做出回答的合理性,将以下三种情况的被试剔除:(1)问卷完成总用时小于100s;(2)未通过启动材料内容检验;(3)与“朋友”的融合度得分小于等于与“陌生人”。剩余有效被试102人,有效率71.3%,其中高阶层组50人(女性29人,平均年龄23.72,SD=1.95),低阶层组52人(女性31人,平均年龄23.65,SD=1.36)。

    3.3结果与分析

    3.3.1主观社会阶层启动分组检验

    对数据进行主观社会阶层启动有效性的检验,独立样本f检验结果显示高阶层组(n=50)自我报告的主观社会阶层得分(M=4.64,SD=1.48)显著高于低阶层组(n=52)(M=4.02,SD=1.49),t(100)=2.11,p=0.037,d=0.418。该结果表明,主观社会阶层启动有效。

    3.3.2社会距离差异性检验

    对数据进行与“朋友”、“陌生人”融合度量表得分差异性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被试报告与“朋友”间的融合度(M=4.87,SD=1.17)显著高于被试报告与“陌生人”间的融合度(M=2.27,SD=1.14),t(101)=21.935,p<0.001,d=2.251。说明被试感知到与社会近距离者(“朋友”)的社会距离小于社会远距离者(“陌生人”)。

    3.3.3不同社会距离下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高、低主观社会阶层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朋友”)和社会远距离他人(“陌生人”)在独裁者博弈中给出金额结果见表2。以主观社会阶层(高、低)为组间变量,社会距离(近、远)为组内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社会阶层主效应显著,F(1,100)=4.363,p=0.039,偏η2=0.042,高阶层表现出更多的利他;社会距离主效应显著,F(1,100)=88.912,p<0.001,偏η2=0.471,对社会近距离者表现出更多的利他;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会距离交互作用显著,F(1,100)=4.597,p=0.034,偏η2=0.044。

    进一步对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会距离对利他行为的交互作用(见图2)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对于社会近距离者,高阶层给出的金额(M=54.80,SD=13.89)与低阶层(M=52.31,SD=13.23)差异不显著,F(1,100)=0.862,p=0.355;對于社会远距离者,高阶层给出的金额(M=45.60,SD=14.59)显著高于低阶层(M=37.69,SD=14.63),F(1,100)=7.464,p=0.007。从另一个方向来看,高阶层组被试对社会近距离者给出的金额显著高于对社会远距离者给出的金额,F(1,100)=68.312,p<0.001;低阶层组被试对社会近距离者给出的金额同样显著高于对社会远距离者给出的金额,F(1,100)=26.027,p<0.001。

    3.4讨论

    实验一反映的是被试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实验二则代表了被试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实验二的结果同样发现,高阶层组比低阶层组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也就是不论是特质性的还是情境性的高主观社会阶层的被试,都表现出比低主观社会阶层的被试更多的与他人分享或做出对他人有利的行为倾向。实验二还增加了社会距离这一变量,结果表明,认为自己与对方社会近距离近的被试要比认为社会距离远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这与前人使用同样的独裁者博弈范式得到的结果一致。Charness和Gneezy(2008)采用独裁者博弈发现,告知接受者为家属比告知接受者为匿名者,被试的分配更加慷慨。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会距离对利他行为的交互作用显著。启动较高或较低主观社会阶层的被试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比社会距离远的他人均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对认为与自己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组被试与低阶层被试表现出的利他行为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对认为与自己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组被试比低阶层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被试对于“朋友”、“亲人”等社会距离近的他人有较高的回报预期,因此其亲社会行为差异不显著,而对于社会距离远的“陌生人”,被试的亲社会行为获得回报的期望低,由此导致了高低阶层之间行为的差异增加(芦学璋等,2014)。此外,关于社会阶层与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主观阶层越高,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即越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周春燕,2013),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加,社会阶层较低的个体在做出分配时公平性降低,而社会阶层较低的个体可能由于较高的公正世界信念,更倾向于给出相对公平的分配金额。 (解晓娜 李小平)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