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523
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4)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4总讨论

    实验一结果显示,与较低主观社会阶层相比,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倾向于持共享取向。实验二结果显示,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受到社会距离的调节。具体表现为,主观社会阶层高或低对社会近距离的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社会远距离,主观社会阶层高的被试表现出比主观社会阶层低的个体更多的利他行为。两个实验的结果均说明,较高的主观社会阶层个体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表明,仅仅是短暂的阶层启动,就能使被试表现出那些长期出于某阶层的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Kraus,Tan,& Tannenbaum,2013)。实验二中的操作有效性的检验也证明,让被试想象自己和社会最高层或最低层个体进行比较能够有效启动主观社会阶层较低或较高的感受。但结合社会距离与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来看,高阶层与低阶层对社会近距离他人的利他行为没有显著差异,而高阶层比低阶层对社会远距离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早期必须通过群体内部的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下来,因此个体与社会距离较近他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是普遍性的,较难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而不同社会阶层在对社会距离远的陌生人所表现的亲社会行为差异,更加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往关于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未涉及到社会距离这一变量,由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已有研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社会阶层较低的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他们对于社会距离较近的个体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与高阶层无异,而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高、低阶层个体之间出现显著差异。

    本研究对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领域的贡献在于:第一,从特质性和情境性两种角度为主观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证证据;第二,发现了社会距离的调节作用,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高、低主观社会阶层的被试之间的差异增加,高主观社会阶层的被試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此外,由于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处在不断地变动过程中,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的主观社会阶层变化对于行为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行为的作用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现实意义,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值得未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本研究没有将亲社会行为中合作、安慰等其他行为纳入研究范围,所以研究结果对于其他类别的亲社会行为是否成立有待进一步验证;(2)虽然实验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但是实验中的被试并没有进行真实的人际互动,实验的生态效度有待提高。

    5结论

    主观社会阶层影响亲社会行为,高阶层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社会距离影响亲社会行为,个体对社会距离较近他人利他行为更多;社会距离存在调节作用:对社会距离较近的他人,高主观社会阶层与低主观社会阶层的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较远的他人,高主观社会阶层的个体比低主观社会阶层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解晓娜 李小平)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