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911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摘要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14名大学生和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探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在机制,在对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两个重要变量的新的结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中学生,且男生高于女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沮丧痛苦调节效能上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锻炼通过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影响心理健康。(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

    分类号 G804.8

    1问题提出

    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曾芃等,2000,孙延林等,2014;Steinberg,Sykes,& Leboutiller,1997),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理论依据不同,所得结论、路径也不同。首先,一些研究强调体育锻炼及体育锻炼方式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例如Sexton等人(Sexton,Maere,& Dahl,1989)对52位焦虑和抑郁者的研究表明,走和慢跑这两种体育锻炼方式能使过度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Petruzzello等人(Petruzzello,Landers,Hatfield,Kubitz,& Salazar,1991)发现有氧体育锻炼可降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Meinman和Berger(1993)对体育锻炼后的受试者进行测量,显示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張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其他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胡望洋,赵军,谢卫忠,路开来,2004;徐波,季浏,胡章萍,叶斌,陈飞飞,2002;Hayden & Allen,1984;McCullagh,North,& Mood,1988)。

    其次,另一些研究则强调体育锻炼可增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尹丽琴等人(尹丽琴,李军,汤长发,2015)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保持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徐培林(2012)研究表明体育参与程度和运动自信密切相关,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可明显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2009),Downs和Strachan(2016)研究表明参加高中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对身体活动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研究聚焦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方面研究主要围绕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张萍和汪海彬(2015)在研究高神经质、低外倾性与幸福感之间关系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还有研究也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反映个体是否能有效管理自身情绪状态的重要指标,其作用恰恰是缓解紧张情绪,维护情绪调节,帮助调节情绪冲动和促进心理健康(窦凯,聂衍刚,王玉洁,刘毅,黎建斌,2013;汤冬玲,董妍,俞国良,文书锋,2010;Lightsey,Maxwell,Nash,Rarey,& Mckinney,2011)。

    第四,研究关注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曹亮,徐悦,陈勤锋,2012)。马强等人(马强,殷恒婵,林小群,闫智惠,2015)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表达抑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魏义梅和付桂芳(2007)发现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Garnefski和Kraaij(2006)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焦虑及其它心理健康变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程度。

    最后,还有研究阐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前提保证。赵鑫等人(赵鑫,周德龙,戴莉,左丹,2017)研究显示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与认知重评策略呈正相关关系,与表达抑制策略呈负相关关系。Caprara等人(2008)认为对情绪调节拥有较高自信心的人,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其情绪。田学英和卢家楣(2014)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有信心应对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他们会采取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改变负性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绪体验。揭示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罗宗盼,2014)。

    此外,新近有研究关注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关系。苏丹宁(2017)研究了太极拳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极拳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调整改变中老年人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但其结论是否可推演至一般情境,还需进一步证明。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虽然都从各自的视角和途径较好地揭示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但各因素间的关系,各因素的作用、作用的大小,以及整体效应如何,在分离研究环境体系下很难给予解释。

    为此,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依据体育锻炼的情绪理论,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两个情绪变量纳入研究框架,并针对体育锻炼是否可以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选用,构建了体育锻炼、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结构模型(图1,图2),以系统考察模型的适用性及模型内在结构和各变量之间的规律,结果对了解学生体育锻炼如何影响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方法

    2.1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大学生567人,其中男生249人,女生318人;选取中学生247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36人。总计814人,男生360人,女生454人。年龄在17岁至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21.67岁(SD=2.41)。为防止共同方法偏差,问卷调查分四次,每周填写一份问卷,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取班级统一编码的形式,并对结果给予严格保密,其数据仅限于学术研究。 (姜媛 张力为 毛志雄)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