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77938
益气活血通脉饮治疗心绞痛64例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5期
益气活血通脉饮治疗心绞痛64例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0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休息、镇静、止痛、吸氧、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液及极化液(GIK)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组64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通脉饮。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4%,对照组为4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80%;有效: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且硝酸甘油耗减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无改善,且硝酸甘油耗减量减少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见表1~表3)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综合征。现代医学对于奉病有较多有效的药物,但屡有复发,缓解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欠理想,对血压、心率有一定的影响,而结合中药治疗可减少这些缺点。
, http://www.100md.com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尤以大于50岁者居多,故也有老年病之谓。本病病位存心及心之脉络,并涉及肝、脾、肾三脏,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一方面心、脾、肾等脏虚损,功能低下,血运无力;另一方面心阳不振,脾阳小运,又可导致血瘀、寒凝、痰浊内生,闭阻心脉,则血运障碍,胸脉不通而引发剧烈的心绞痛,其中气虚血瘀是最为关键的基本病机。根据“心主血脉”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气血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病理上相互影响,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无力迟缓而留滞为瘀,瘀血停留脉中,阻碍气的运行,进一步加重血运障碍,从而加重血瘀。而气虚则体内津液蒸腾气化无力,运化输布障碍,津液停聚为痰,痰瘀互结,相互加重。痰瘀、气郁日久化热,热邪伤阴,阴血内耗,血行不畅,瘀滞加重。气虚日久及阳,阳虚则内寒生,津血为塞所凝,运化无力,痰瘀加重。故可认为血瘀、痰浊、气结、寒凝、热邪等诸多病实,均可以气虚为本,而瘀血每每多见。同时冠心病心绞痛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一方面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耗,一方面又深入血脉而致脉络受损,瘀血内阻,正如叶天士所谓“久病人络”之理。根据“虚则补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大法,笔者自拟益气活血通脉饮。方中人参、黄芪补益心气,冀气旺血行,脉络通畅,且可免除祛瘀伤正之弊。药理研究证明:人参、黄芪能改善缺血心肌代谢,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扩张血管,增加心排出量,同时通过补益心气而起到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川芎、丹参、三七粉活血祛瘀,通脉止痛,益气药与活血药相伍,可明显增强益气药改善心功能及活血药改善血液流变效应的作用;麦冬、生地养阴生津,既寓有“阴中求阳”之意,又可防止以上辛温走窜药伤津之虑;薤白、生山楂化瘀消痰、宣痹通阳;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通脉止痛之功,使痰化血行,瘀祛痛止。

    本观察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通脉饮能进一步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对心电图ST—T改变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较单纯西药治疗更为突出(P, http://www.100md.com(孟兆君 房泽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