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9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825132
通心贴穴位外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1日 殷建明 罗陆一 张大创 李 根
第1页

    参见附件(2267KB,3页)。

    殷建明 罗陆一 张大创 李根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贴穴位外治冠心病心绞痛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96例冠心病心绞痛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2例,膻中穴、心俞穴二穴交替贴敷通心贴,每穴每次贴敷12h,1次/日,治疗3周;对照组A32例,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C32例,为通心贴非穴位处外贴对照组。贴药部位选择日月穴旁开3寸,此处无经络循行及穴位分布。每日左右交替贴敷12h,3周为1个疗程。观察通心贴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心绞痛程度及发作频率,心电图缺血状态的改变,及其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优于对照组A(15.6%)与对照组C(43.8%,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C与对照组A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心贴具有良好的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绞痛程度及发作频率,改善心电图缺血状态,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且穴位外贴组优于非穴位外贴组。通心贴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通心贴 膻中穴 心俞穴

    【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科技局基金资助项目(No.200405161)

    【分类号】R259;R244.9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生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病,而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前期研究发现通心贴具有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完整性,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1]。本
------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贴穴位外治冠心病心绞痛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96例冠心病心绞痛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2例,膻中穴、心俞穴二穴交替贴敷通心贴,每穴每次贴敷12h,1次/日,治疗3周;对照组A 32例,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C 32例,为通心贴非穴位处外贴对照组。贴药部位选择日月穴旁开3寸,此处无经络循行及穴位分布。每日左右交替贴敷12h,3用为1个疗程。观察通心贴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心绞痛程度及发作频率,心电图缺血状态的改变,及其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优于对照组A(15.6%)与对照组C(43.8%,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C与对照组A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心贴具有良好的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绞痛程度及发作频率,改善心电图缺血状态,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且穴位外贴组优于非穴位外贴组。通心贴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通心贴;膻中穴;心俞穴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9)10-1138-0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