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37355
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王红洲 王万华 毛慧慧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单药治疗,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和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后行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变化的幅度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为91.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改善血液黏稠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

    关键词:尼莫地平;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743.1 R255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7-0804-0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动脉血管痉挛或微栓子栓塞致脑干、小脑缺血所致,眩晕为首发症状,也是最严重、最常见的症状[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治疗上除常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外,主要应用扩张脑血管药物和中药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复发,但治疗效果欠佳。本研究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并设尼莫地平单药对照治疗组,观察中西医联合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诊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性意识丧失、视觉障碍、步态不稳或跌倒。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行头颅CT或MRI等排除颅内出血、脑梗死、梅尼埃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56.8岁±7.6岁;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17例。联合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57.3岁±8.2岁;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16例。两组患者的病史及临床特征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在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10 mg(商品名:尼莫同;德国拜耳公司)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00 mL(葛根素400 mg,商品名:普润,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静脉输注,糖尿病患者加入3 U~4 U胰岛素,每日1次,共15 d。

    1.3 检测指标 深圳EMS-9型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北京SA-6000型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3] 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未再发作;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体征改善,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50% 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发作次数、程度无变化;TCD 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50%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或百分比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 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提高的程度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x±s)cm/s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

    2.3 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基本治愈3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基本治愈39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