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135902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钟小明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将265例U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硝酸甘油、美托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日,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均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总有效率90.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ST-T改善、减少缺血发作阵次、缩短缺血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并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常规基础疗法更为安全、有效,更适合长期持续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复方丹参滴丸;24 h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16-0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同属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脏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需积极干预治疗。我科于2006年3月—2010年9月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UA患者13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确诊住院UA患者265例,其中男186例,女79例;年龄34岁~83岁,平均63.6岁;其中静息心绞痛142例,变异型心绞痛51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38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23例,梗死后心绞痛11例。2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8例)与对照组(127例),两组性别、年龄、危险分层和心电图改变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165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1]。排除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作用、左室肥厚、预激综合征、心肌疾病等非心肌缺血性疾病;排除需要介入干预等UA高危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延长超过1 h,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上述缺血发作,心绞痛发作时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出现低血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或伴有严重心律紊乱等。

    1.3 方法 UA急性期卧床休息1 d~3 d、吸氧、持续心电监测。两组均给予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缓释片、调脂药物和控制心律失常等基础常规治疗,无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肺功能障碍、哮喘、未稳定的左心衰竭、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者加服(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无合并活动性溃疡或出血性疾病加服阿司匹林,中高危患者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日,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ST段变化程度。同时观察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和心功能及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症状。

    1.4 疗效评定标准 在1个疗程内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或大致正常,符合以上一项或二项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降低ST段回升0.05 mV以上或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为有效;症状无改善、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为无效。缺血发作ST段的判断标准参照国内外常用的“三个一”规则[2],即:①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 mm(J点后80 ms处测量);②ST段改变连续出现时间>1 min;③下次发作需在前次ST段恢复基线至少1 min。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ST段改变及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ST段改变及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