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35238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8期
     4 小 结

    高血压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而受到高度重视,单纯应用西药,虽可迅速降压,但患者的症状未必能完全改善。中医中药虽然降压效果不如西药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来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中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而且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方面优势则越来越突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在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和减轻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等方面均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体现了优势互补,但与此同时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辨证、西药与中药以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探索与发掘。

    参考文献:

    [1] 王舒,杨华,石学敏.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42-344.

    [2] 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0):30-32.

    [3] 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4] 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76-877.

    [5] 殷惠军,史大年.老年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6-107.

    [6] 朱克俭,蔡光先.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1(1):62.

    [7] 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86-88.

    [8] 陈学忠,尹方,苏凯,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2):112-114.

    [9] 沈光茂.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4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47-348.

    [10] 方伟,祝光礼,魏丽萍.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1110-1112.

    [11] 李建民.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22-323.

    [12] 王鸽.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79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62.

    [13] 王炳阳.中药降压贴治疗高血压病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9(11):315-316.

    [14] 余学燕,朱晓梅.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31例[J].河北中医,2004,26(10):757.

    [15] 金日霞,刘莹,赵树群.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D].广州: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85-1086.

    [16] 杨文聪.足浴方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 杨柏.高血压的食疗[J].湖南农机,2008(2):35.

    作者简介:宗智慧(1985—),女,现为吉林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130021);冯亭亭、陈红艳、孙凯(通讯作者),工作于吉林大学药学院(邮编:130021);白芳,工作于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冯岩,工作于北京汇诚瑞祥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1-04-16)

    (本文编辑 郭怀印), http://www.100md.com(宗智慧 冯亭亭 陈红艳 白芳 冯岩 孙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