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2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251605
不同行针时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SISS评分、BI指数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林娜 颜国富 李淑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行针时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SEAS评分、BI指数的影响。方法 21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两组均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等均一致。A组得气后行针30 s,B组得气即停止行针,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脑卒中残损评价量表(SIAS)、Bathel指数(BI)评定。结果 A组治疗前后SIAS差值为(28.13±14.25)分,B组为(17.23±7.8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I差值为(30.36±10.87)分,B组为(19.96±8.8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针时间长(30 s)可更有效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关键词:针刺;行针时间;脑梗死;恢复期

    中图分类号:R743.1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8094202

    不同行针时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研究目前尚鲜见报道。现随机对照研究得气后行针30 s和得气后行针即止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5月212例本院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符合纳入标准[1],均为初次发病。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发病后30 d ~120 d,40岁<年龄>75岁,脑卒中残损评价量表(SIAS)[2]评分20分 ~50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6例。

    1.2 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50 mg,1次/天,口服,以预防复发。并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输注,每次20 mL,1次/天,14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再予第2个疗程。并针对伴发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给予相应治疗。

    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给予针刺治疗。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规格0.25 mm×40 mm,0.30 mm×50 mm,0.30 mm×60 mm)。取穴,主穴:双侧内关、患侧三阴交、人中。副穴:患侧极泉、患侧尺泽、患侧委中、百会、四神聪。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翳风;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解溪、丘墟透照海;上肢不遂加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昆仑;便秘加丰隆、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癃闭加中极、秩边、水道;小便失禁加关元、气海、中极、曲骨、太溪[穴位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123462006)]。

    操作:A组用75%酒精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针刺。内关直刺0.5寸~1寸,采用捻转泻法,捻转角度90°~180°,频率120次/min;三阴交直刺1寸~1.2寸,采用提插补法,提插幅度3 mm~5 mm,频率 120次/min;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0.5寸,逆时针捻转180°,采用雀啄手法,频率120次/min;极泉于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寸~1.5寸,用提插泻法;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寸,施提插泻法;委中,屈膝成120°,直刺1寸,施提插泻法;百会、四神聪斜刺进针0.3寸~0.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均向对侧喉结方向直刺1寸~1.5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频率为(120~160)r/min;合谷透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上午针刺主穴和四肢、躯干部穴位,下午针刺头颈部穴位,除金津、玉液穴外,均留针30 min,进针时及留针第15 min各行针1次,得气后再行针30 s。

    B组采用与A组相同的基础治疗和针刺治疗,不同的是得气后即停止行针。两组针刺操作均由同一名医师进行。

    1.3 观察项目 既往史及伴发疾病评分[3],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分别采用SIAS和Bathel指数(BI)评分[2]。分别在患者入组当日、第30日各评分1次。评分均由同一医师进行,采用盲法。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Ridit分析。统计分析采用盲法。

    2 结 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 212例患者均完成本项目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评分及伴发疾病,BI、SIAS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SIAS、BI评分差值比较 A组SIAS治疗前后差值为(28.13±14.25)分,B组为(17.23±7.8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I治疗前后差值为(30.36±10.87)分,B组为(19.96±8.8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针刺治疗疾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刺激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刺激量的大小与取穴的多少,针体的粗细,进针的方向,进针的深度,留针时间的长短,行针手法的轻重,行针时间长短等都有密切关系。迄今,行针时间长短与疗效的关系研究尚未见报道。

    早在《内经》中就有行针时间论述,《灵枢?九针本源》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四时气》曰:“殓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热行即气至,这些论述都指出,行针以得气为度。《针灸大成》所载阳中隐阴法,行九阳数或六阴数,即是以得气为应。亦有根据病情确定行针时间长短,如《针灸大成》曰:“问,刺有久速,答曰:此乃量病情轻重而行,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气,不补得之,其病未尽,仍复停针,候气至,又行补泻”。

    古人关于行针久暂的论述,是根据其临床经验总结而成,但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对照研究,故行针时间长短难以形成统一标准。迄今为止,亦未见有行针时间长短和疗效关系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显示,行针30 s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SIAS、BI评分改变较得气即止组明显,行针30 s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行针时间长治疗疗效优于行针时间短者。且行针30 s患者都能耐受,依从性较好,针刺治疗需要时间累计效益,如陈莉[4]在针刺对胃电图影响的实验中发现,针刺效果随对穴位的刺激延长而增加,到15 min可达高峰。杨广印等[5]采用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行气法发现在5 min~15 min激发时间内,循经感传的激发效果随激发时间增加而相应提高。可惜目前尚无此方面有关中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