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332261
应用256层CT冠脉成像评价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黄炫生 张励庭 刘卫其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256层CT冠脉成像(CTA)评判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40例,分别依次完成256层CT冠脉及冠脉造影(CAG) ,对比分析“罪犯”血管内“罪犯”斑块处的CT值及CAG的表现。结果 以临床诊断以及CAG影像表现为标准,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心绞痛病人的“罪犯”血管及“罪犯”斑块,其检出率为100%,均能完成CT值的测量及CAG 测量。CT测量病变狭窄程度:U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77.17 ±12.86)%,S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82.30±6.16)%。病变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方面:U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78.70±36.79) Hu,S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180.63±86.14)Hu。UAP组“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较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6层CT冠脉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检出冠脉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能较准确地对斑块密度做出定量的诊断,间接反映CHD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

    关键词:256层CT;体层摄影术;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心病疾病谱中重要的一种类型,现归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有进展成为心肌梗死的高度危险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关键的发病机制是冠脉斑块出现不稳定的状态,成为“易损斑块”甚至破裂并诱发血栓形成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机制[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CHD)心绞痛的患者80例,依照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检查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稳定型心绞痛(SAP),各40例。患者入院后依据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或运动平板试验推断“罪犯血管”,所有患者均在一周内完成256层CT冠脉成像(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 < 30%];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3 μmol/L);碘过敏;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全身严重感染肿瘤等疾病,排除MSCT 图像质量差;冠状动脉CT成像与CAG 间隔时间>2 个月;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

    1.2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 扫描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扫描机。利用心脏血管分析软件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s,CPR)等处理方法显示冠状动脉各血管分支(段) 。以CPR为准,在临床医师及CAG的指导下确定“罪犯”血管及“罪犯”斑块,两人先后各三次测量并记录斑块的CT值后计算平均值,出现分歧时取得一致意见为准。

    1.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Judkin’s法常规进行CAG,取8个标准投照体位:左冠脉6个投照体位:左前斜位(LAO) 45°+头、足20°,右前斜位(RAO)30°+头、足20°,正位(AP)+头、足20°。右冠脉取2个投照体位: 左前斜位(LA0)45°和右前斜位(RA0)3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0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