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肾论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内风,脏腑,1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2肝肾亏虚是眩晕之本,3风,痰,瘀是眩晕之标,4治疗以补益肝肾,佐以活血通络为主
刘 涛,张 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病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导致供血区域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各组织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以眩晕、头痛等为主症,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目前治疗用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膜通、西比灵等,但VBI往往伴有血液黏滞度增高,加重脑缺血,并导致脑缺血后低灌流,但钙离子拮抗剂不能缓解低灌流状态[1],且不良反应较多如头痛、头胀、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严重者可致低血压性休克。另一类为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药(如丁咯地尔、盐酸占替诺等)和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制剂,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但对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较弱[2],不能解除脑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血液黏度增高等问题。目前国内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主要采用补气养血益脑法(选用黄芪、党参、白术、酸枣仁、远志、当归、龙眼肉等);祛瘀生新、通窍活络法(赤芍、川芎、水蛭、桃仁、红花等);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法(半夏、白术、天麻、枳实、陈皮等);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法(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等);温化痰浊、运中降逆法(选用茯苓、半夏、苍术、藿香、厚朴等);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法(龙胆草、栀子、车前子、黄芩、柴胡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