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5年第2期
编号:12624732
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
     3.5 行气解郁法 行气解郁法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植物功能紊乱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女性及精神压力大者,尤其更年期女性较多,与七情内伤有关,应心肝同治[66]。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法在该类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逍遥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自主神经紊乱等导致的肝气郁结的室性早搏,效果较好[67]。对于围绝经期心悸(主要为房室性早搏),疏肝法及滋肾疏肝法效果优于美托洛尔或普罗帕酮[68,69]。基础实验研究证实,疏肝理气法联合活血中药可能通过清除体内氧自由基而达到抑制心律失常的作用[70]。近年的研究结果发现肝主疏泄的功能与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治疗由自主神经失调引起的心系疾病重在疏肝解郁,疏肝理气中药对神经递质的调节有一定作用[71],这为行气解郁法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理论基础。

    3.6 镇静安神法 心悸多与惊恐并发,和中医“心主神明”“肝气不调、五志过极”密切相关,辨证当重视心神,多用重镇安神之品[72]。现代研究发现精神刺激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内皮素、血管紧张素过度分泌,导致冠状动脉缺血、窦房结及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心脏电生理不稳定 ......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