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稳定型冠心病的特色
体质,1中医药理论特色,2中医药防治特色,3展望
,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指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及冠状动脉造影或无创检查证实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有确切心肌缺血证据的病人[1]。稳定型心绞痛是指近60 d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或缓解方式无变化,无近期心肌损伤的证据。201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稳定型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国内外指南一致建议将冠心病治疗药物分为改善预后和改善心绞痛两类。改善预后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绞痛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硝酸酯类、伊伐布雷定和心肌代谢类药物[2-4]。2014年《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诊断和管理指南更新》指出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复杂病变的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病人,选择血运重建治疗方案和策略时应由心脏团队共同决定[5]。通过指南得出,中国目前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药物与世界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方法一致,但在病人心身症状控制和整体调节方面,中医药有独特优势。这与现代医学的双心医学(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相符合。双心医学是将“精神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立足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精神心理因素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6-7]。除治疗病人生理疾患以外,同时还要治疗病人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帮助病人缓解心理的负面情绪[8]。“双心医学”与中医学“心主神明、形神合一”理论特别注重调节精神情志相似。对稳定型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特色明显,既有理论依据,又有临床应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稳定型冠心病病人进行整体干预,防治结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1 中医药理论特色
1.1 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康复等多个方面内容,为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体质学是中医学理论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中医对体质特征的认识判定,是传统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实践[9]。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体质不同方面的方法,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成功率显著升高,“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是预防医学的特点和优势[10]。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瘀毒内蕴”是冠心病病人的一种临床常态[11]。有研究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病人升高的炎症因子水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