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孩子最受伤害
在当代,当婚姻成为幸福的桎梏时,父母们可以解除原有婚约,重筑爱巢。然而,对于孩子而言,“过去的一切难忘怀”,父母的离异,使原本宁静温馨的生活被搅得支离破碎,孩子们跌进了人生的“裂谷”,小小的心灵就像进入灰蒙蒙的“雨季”——
“金屋银屋,不如原先的穷屋”
实例:冬娃记得爸爸和妈妈常打架,后来就“离”了。妈妈领着他离开原来的小土屋,从南边来到了这个新家,新家是富裕些,新爸爸对冬娃也好。刚开始,冬娃觉得这个家挺好玩,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却老是想原来的家。有一次,他跟妈妈说想回家,妈妈冷着脸说:“从今以后不回去了。”原本活泼爱玩的冬娃,从那以后变得像一只掉了队的小雏鸡,整天怏怏不乐,常常夜里失眠。他想偷偷跑回原来的家去,但又不知路在何方。在冬娃的心目中,自己的家永远在南方,在那河边小村的小土屋里。
建议:孩子对于最初的家的感情很深,父母离异后,不要突然斩断孩子与旧家的联系,应经常让孩子回到原来的家里玩玩。同时,新的家庭里尽量营造欢乐气氛,让孩子慢慢适应新的家庭。
, 百拇医药
“爸爸,你恨妈妈,可你不该阻挡我爱她”
实例:欣欣5岁时,爸妈就离婚了,欣欣全然不知,只感到妈妈不在家了。她问爸爸妈妈哪里去了,爸爸说:“妈妈死了。”欣欣两颗黑葡萄似的眼睛里漫出泪水。半年后的一天,在幼儿园的车子上,欣欣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妈妈吗?妈妈没死!“妈妈,妈妈……”欣欣惊喜地把头伸出窗外,连声呼喊着。回到家,欣欣哭着说道:“爸爸,妈妈没有死,你为什么骗我,我要妈妈……”
建议:许多夫妻离婚后便成了仇人。但不论怎么说,另一方还是孩子的亲爸或亲妈,这种骨肉相连的情感,不是说让他们分离就能忘得了的。为人父母者,应心胸开阔,在孩子面前,言语上应尽量表现得理解和宽容对方,培养孩子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爸妈离婚后,别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实例:电视里正在热播42集电视剧《孽债》,晓明偶尔看一眼都泪水涟涟,不忍再看。更让晓明难堪的是,在学校、村部、商店里整天飘散着电视剧里的片头曲:“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晓明觉得抬不起头来。偶尔与同学闹点小事儿,人家便故意唱起这首曲子羞辱他,每当这时他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 http://www.100md.com
建议:父母离婚后,孩子除了承受与亲人分离的感情折磨,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这时,父母应主动把道理向小孩子说清楚:父母离婚并不是不爱他,不要他了,而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了。并经常主动地去学校与老师多联系,;孩子遇到具体问题时,作为孩子的父亲、母亲要相互沟通,共同解决,不要互相推诿。
“为什么总要逼着我叫那个我不喜欢的人爸爸”
实例:妈妈带着12岁的芳芳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家中,妈妈要她喊那个每天坐小车回家的老头子爸爸,可小芳却觉得难以启齿。一天晚上,小芳在房间做功课,忽听后面传来了嘁喴的笑声;她悄悄回头,看见妈妈和“爸爸”正一副很亲密的样子,小芳心里涌起一股厌恶感。在过去的家里,小芳也曾目睹过爸爸与妈妈亲热,但都觉得很自然。说不上为什么,小芳就是觉得现在这个老头子跟妈妈亲热太令人恶心。从此小芳变得寡言少语,心事重重,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
建议:重组后的家庭,小孩一般都会对新爸或新妈有抵触情绪,作为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小孩面前亲热。那种浓浓的亲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如果小孩暂时不愿称呼对方为“爸爸”或“妈妈”,也不要刻意勉强,只要新爸或新妈有一份诚挚的爱心,孩子早晚会接纳的。
, http://www.100md.com
(张凤祥摘自《家庭百事通》)
相关链接:
对父母离异孩子的调查
有人曾对131名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5年的追踪观察,发现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影响,6岁以内的儿童表现为害怕、退缩和自我责备;6~9岁的儿童表现为悲伤、害怕,想念父母中离去的一方,以及对“忠实何方”无所适从;10~15岁的少年,在外表上似能战胜家庭危机带来的不幸,但内心却十分压抑,或仇恨父母和家庭,或与父母的某一方结成“同盟”,个别人出现性格改变。故少年儿童不是父母离婚的旁观者,而是最大的受害者。
北京大学社会系夏学銮教授认为,父母离婚会给子女带来巨大打击,在童年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对成长、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子女常因父母离异而失学、流浪、犯罪,其身心健康受损令人瞩目。教育子女应该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职责。在残缺的家庭中,教育方式显然没有夫妻共同教育那么完美。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就缺少父亲坚强的榜样作用而产生不良行为。孩子只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机械而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发生行为障碍。继父母若错过了与孩子建立感情的最佳时期(3~7岁),对其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加上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容易发生行为问题。有的孩子与继父继母生活在一起,总有一种不和谐的压抑感,儿童的正常发育受到抑制,会使智力迟钝。有的孩子常有不安、自卑、愤怒、恐惧、梦魔、夜惊、遗尿等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精神和心理性疾病。
夫妻不和的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离婚前夫妻间多数有一个吵闹,谩骂,打架的过程,这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刺激;还有的把孩子也卷入冲突之中,双方都企图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使孩子处于左右为难的“双重约束”状态。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从保护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出发,父母对离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若夫妻不得不分手,在离婚后应该时刻关爱孩子,给他们体贴,尽可能减轻他们幼小心灵的痛苦。, 百拇医药(许圣义 李荣兰)
“金屋银屋,不如原先的穷屋”
实例:冬娃记得爸爸和妈妈常打架,后来就“离”了。妈妈领着他离开原来的小土屋,从南边来到了这个新家,新家是富裕些,新爸爸对冬娃也好。刚开始,冬娃觉得这个家挺好玩,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却老是想原来的家。有一次,他跟妈妈说想回家,妈妈冷着脸说:“从今以后不回去了。”原本活泼爱玩的冬娃,从那以后变得像一只掉了队的小雏鸡,整天怏怏不乐,常常夜里失眠。他想偷偷跑回原来的家去,但又不知路在何方。在冬娃的心目中,自己的家永远在南方,在那河边小村的小土屋里。
建议:孩子对于最初的家的感情很深,父母离异后,不要突然斩断孩子与旧家的联系,应经常让孩子回到原来的家里玩玩。同时,新的家庭里尽量营造欢乐气氛,让孩子慢慢适应新的家庭。
, 百拇医药
“爸爸,你恨妈妈,可你不该阻挡我爱她”
实例:欣欣5岁时,爸妈就离婚了,欣欣全然不知,只感到妈妈不在家了。她问爸爸妈妈哪里去了,爸爸说:“妈妈死了。”欣欣两颗黑葡萄似的眼睛里漫出泪水。半年后的一天,在幼儿园的车子上,欣欣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妈妈吗?妈妈没死!“妈妈,妈妈……”欣欣惊喜地把头伸出窗外,连声呼喊着。回到家,欣欣哭着说道:“爸爸,妈妈没有死,你为什么骗我,我要妈妈……”
建议:许多夫妻离婚后便成了仇人。但不论怎么说,另一方还是孩子的亲爸或亲妈,这种骨肉相连的情感,不是说让他们分离就能忘得了的。为人父母者,应心胸开阔,在孩子面前,言语上应尽量表现得理解和宽容对方,培养孩子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爸妈离婚后,别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实例:电视里正在热播42集电视剧《孽债》,晓明偶尔看一眼都泪水涟涟,不忍再看。更让晓明难堪的是,在学校、村部、商店里整天飘散着电视剧里的片头曲:“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晓明觉得抬不起头来。偶尔与同学闹点小事儿,人家便故意唱起这首曲子羞辱他,每当这时他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 http://www.100md.com
建议:父母离婚后,孩子除了承受与亲人分离的感情折磨,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这时,父母应主动把道理向小孩子说清楚:父母离婚并不是不爱他,不要他了,而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了。并经常主动地去学校与老师多联系,;孩子遇到具体问题时,作为孩子的父亲、母亲要相互沟通,共同解决,不要互相推诿。
“为什么总要逼着我叫那个我不喜欢的人爸爸”
实例:妈妈带着12岁的芳芳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家中,妈妈要她喊那个每天坐小车回家的老头子爸爸,可小芳却觉得难以启齿。一天晚上,小芳在房间做功课,忽听后面传来了嘁喴的笑声;她悄悄回头,看见妈妈和“爸爸”正一副很亲密的样子,小芳心里涌起一股厌恶感。在过去的家里,小芳也曾目睹过爸爸与妈妈亲热,但都觉得很自然。说不上为什么,小芳就是觉得现在这个老头子跟妈妈亲热太令人恶心。从此小芳变得寡言少语,心事重重,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
建议:重组后的家庭,小孩一般都会对新爸或新妈有抵触情绪,作为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小孩面前亲热。那种浓浓的亲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如果小孩暂时不愿称呼对方为“爸爸”或“妈妈”,也不要刻意勉强,只要新爸或新妈有一份诚挚的爱心,孩子早晚会接纳的。
, http://www.100md.com
(张凤祥摘自《家庭百事通》)
相关链接:
对父母离异孩子的调查
有人曾对131名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5年的追踪观察,发现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影响,6岁以内的儿童表现为害怕、退缩和自我责备;6~9岁的儿童表现为悲伤、害怕,想念父母中离去的一方,以及对“忠实何方”无所适从;10~15岁的少年,在外表上似能战胜家庭危机带来的不幸,但内心却十分压抑,或仇恨父母和家庭,或与父母的某一方结成“同盟”,个别人出现性格改变。故少年儿童不是父母离婚的旁观者,而是最大的受害者。
北京大学社会系夏学銮教授认为,父母离婚会给子女带来巨大打击,在童年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对成长、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子女常因父母离异而失学、流浪、犯罪,其身心健康受损令人瞩目。教育子女应该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职责。在残缺的家庭中,教育方式显然没有夫妻共同教育那么完美。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就缺少父亲坚强的榜样作用而产生不良行为。孩子只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机械而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发生行为障碍。继父母若错过了与孩子建立感情的最佳时期(3~7岁),对其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加上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容易发生行为问题。有的孩子与继父继母生活在一起,总有一种不和谐的压抑感,儿童的正常发育受到抑制,会使智力迟钝。有的孩子常有不安、自卑、愤怒、恐惧、梦魔、夜惊、遗尿等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精神和心理性疾病。
夫妻不和的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离婚前夫妻间多数有一个吵闹,谩骂,打架的过程,这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刺激;还有的把孩子也卷入冲突之中,双方都企图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使孩子处于左右为难的“双重约束”状态。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从保护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出发,父母对离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若夫妻不得不分手,在离婚后应该时刻关爱孩子,给他们体贴,尽可能减轻他们幼小心灵的痛苦。, 百拇医药(许圣义 李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