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547630
慢性前列腺炎及电解导融治疗的探索(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06年第12期
慢性前列腺炎及电解导融治疗的探索

     【摘 要】 目的:分析慢性前列腺炎(CBP)病因及治疗探索,探讨电解导融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症的机理及治疗问题。方法:利用QDZ型前列腺电解治疗仪对671例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实施电解导融术治疗。结果:从636例患者反馈情况及复查结果看,611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为96.1%,其中562例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复查结果正常,治愈率达88.36%。结论:实施介入导融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配合采用个性化综合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CX2]慢性前列腺炎; 介入导融术

    1 概 述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附属性腺组织,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的多发病,临床常见为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炎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具备各自独特形式的综合症,在前列腺炎中以慢性前列腺炎(CBP)发病率为高,好发于中青年人群,有关资料统计,35岁以下的男性患CBP者约占35%~40%。

    前列腺增生症(CPH)是男性中老年人常见病,发病率高,有关资料报道,50岁以上的男性CPH发病率为70%左右,且随着年龄呈递增趋势。前列腺增生症是以逐渐性的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早期以尿急、尿频、夜尿多等症状为主。随后出现尿等待、尿线变细、尿中断、尿不尽、尿滴沥等以膀胱出口梗阻(BOO)为主的症状。

    前列腺有其独特的生理结构:腺管外有一层坚硬致密的脂质包膜屏障,且腺管狭长弯曲,药物治疗不能渗透这层脂质包膜屏障到腺体内。这样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将药物通过脂质包膜屏障送入前列腺体内。探索一种临床治疗简便、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成为泌尿外科界的重大课题。

    电解导融术的发明及临床应用较好的解决了前列腺疾病治疗的这一重大课题。电解导融术通过电化学原理,将前列腺管外那一层脂质包膜液化性溶解,将腺管口堵塞的炎性分泌物溶解,将药物直接送入腺体内,杀菌消炎,同时将压迫尿道周围10mm的增生的前列腺组织液化溶解,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症的根本目的。

    2 慢性前列腺炎(CBP)

    2.1 前列腺炎的分型

    目前国际通用的前列腺炎的分型是1978年Drach等提出的分类法,在1998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个国际前列腺协会确认的新的分类方法,也被采用。两者分类的比较见表1[1]。

    前列腺炎的分类主要依据是有否检查到“细菌”,但是随着微生物学和临床检测手段的发展,一些非细菌的致病微生物被逐渐发现,如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真菌、滴虫、病毒等,这样,临床使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似乎更加科学[1]。

    急性前列腺炎(ABP)起病急、症状重,仅占前列腺炎的5%~10%[2]。临床上以慢性前列腺炎最常见。据国内、国外报道其发病率分别为25.4%[3],11.5%[4]。本文将重点讨论慢性前列腺炎。

    2.2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慢性前列腺炎多继发于反复尿路感染,属于感染性疾病。临床观察主要病原体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类链球菌、假单泡菌等。目前前列腺炎患者中,某些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淋球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的感染占一定的比例[1]。国内有报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分离率分别为9%和12.8%,认为可能是致病原因之一。前列腺的感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即混合感染占有一定比例。往往前列腺的感染发生的症状和体征,同时也伴有尿道炎的症状和体征,这可能与发生尿道炎时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致病菌侵袭或大剂量长期使用多种广谱抗菌素诱发二重感染有关;也可能是尿道炎诱发并使原有的前列腺炎加重。

    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感染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争论。有关资料报道显示慢性前列腺炎属于非感染性,认为既是培养阳性的细菌,大部分也是定植菌;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的致病机理尿液中的某些成分来源于尿道以及定植前列腺某些微生物的死亡/分解的成分,作为抗原在前列腺诱发的免疫反应;也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α受体表达增高,导致膀胱颈、后尿道、膀胱、前列腺处的平滑肌痉挛,从而导致尿道压力升高,和前列腺内及射精管中尿液的反流引起的化学性炎症有关:心理障碍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1]。

    也有学者报道,骑跨外伤动作引发慢性前列腺炎;纵欲或禁欲引发慢性前列腺炎[5]。

    2.3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探索

    我院2004~2005年两年共诊治慢性前列腺炎713例,根据前列腺炎独特的组织结构,结合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和多种病因,采用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素,采用Ⅱ组抗生素联合用药,一般常用β—内酰胺素加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加喹诺酮类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同时采用中药(前列汤)直肠灌注的方法疗效明显。

    采用电解导融术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明显,下节将详细讨论。

    配合药物治疗采用CRS(螺旋热磁能量场)、前列腺微波治疗仪、HG-2000高频体外热疗仪等物理治疗,有效地促进药物充分的进入前列腺腺管内,发挥抗菌消炎,提高临床治愈率。

    热水坐浴有利于药物吸收,改善症状。

    2.4 电解导融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探索

    电解导融术是通过QDZ型系列源电解治疗仪来完成的。QDZ型前列腺电解治疗仪利用生物电化学直接改变前列腺组织细胞生存内环境,能使前列腺增生组织细胞发生溶解液化性坏死[6]。在治疗中,电解治疗仪的“电解治疗探头”定位于前列腺部尿道内,仪器发出的超生理离子电流,经探头的治疗电极—前列腺组织—膀胱内液(离子药物)—探头腔内电极形成一个闭合电路,治疗电极周围的离子电场完全作用在尿道周围的前列腺组织内。在治疗电极周围的电场中组织细胞内外的阴阳离子发生大迁移,Ce-、HCO3-等阴离子被排斥出电场,K+、Na+、Ca++、Mg++等阳离子在电场内大量聚集,大量的H2O随Na+迁移聚集在电场中使组织水肿,同时发生4 Na++4H2O+4e→4 NaOH+2H2↑在电化学反应,使电场内的PH值上升到12~14,在强碱环境中蛋白质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大,间隙变宽,组织细胞发生水肿、损伤、变性、坏死。细胞中溶酶体破裂,大量的溶解酶溢出,使变性、坏死的组织细胞溶解、液化,这就是电解导融治疗中使组织细胞发生液化性坏死的机理。液化性坏死组织脱落快、基底创面在短时间内(2~3周)很快被尿路粘膜完全修复。

    QDZ型前列腺电解治疗仪电解治疗是在相对的时间内通过治疗电量的积累完成的,组织细胞发生的液化性坏死是由近电极区逐渐向远电极区扩展的,当液化性坏死区域达到治疗电极周围10mm的半径后,再延长治疗时间和加大治疗电量,其不可逆的损伤—液化性坏死的范围不再扩大,只能使已经液化性坏死的细胞水肿进一步加重,所以给予有效的电量实施治疗,这是保证电解治疗效果和避免损伤膜部尿道、防止尿失禁的关键。

    在电解导融治疗中,同时将1000ml的离子药物通过导融管中特有的管道注入膀胱前列腺中,不仅提供电解过程的闭合电路中的膀胱内液,而且将电解溶解后的狭长腺管出口堵塞的分泌物冲洗排出体外,离子药物在腺管内反复冲洗,直接杀死腺管内的病原体。, http://www.100md.com(党世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