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08年第10期
编号:11707433
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08年第10期
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研究
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研究

     【摘 要】 对338名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问卷调查表明:(1)女性在有财产、职业好、有孝心、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方面显著高于男性;(2)内、外向性格与人品事理、情趣和个性条件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3)汉族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地位和气质两个维度显著低于少数民族大学生。

    【关键词】 性格类型; 民族大学生; 择偶偏好

    1 问题提出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择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它一方面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环节。因此,择偶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们根据经验总结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择偶理论,如Edward[1](1969)的“交换理论”、Winch[2](1958)的“需求互补理论”、Murstein[3]的SVR理论等。研究者大都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关注择偶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揭示其规律性,其理论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后继实证研究的支持(Howard[4], 1987;Li[5],2005)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心理学家将关注点逐渐转向择偶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Buss[6], 2001;Schmitt[7],2004),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百拇医药
    比较而言,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择偶的研究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心理学家。从现状来看,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心理与西方人存在较大区别,照搬西方理论并不可行。中国社会目前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现代人的择偶心理,既来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择偶途径和择偶观。从对我国择偶的一些调查结果(钱铭怡[8],2003;罗萍[9],2001;童杰辉[10],2001)来看,关于择偶标准的综述性研究和择偶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的研究较多,缺乏对择偶双方个人心理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徐安琪[11],2000;韩荣炜[12],2002;钟道平[13],2003)有关择偶的研究虽说是对择偶偏好性别差异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适龄期的未婚男女、或以已婚男女作被试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式多依据征婚广告词为编制问卷的基础,(计琦[14],2007;乐国安[15],2005)而本研究的重心是从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中个人的心理层面上,描述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和择偶观念,同时探索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
, 百拇医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选取民族学生比较集中的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的大学生400名,其中北方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各150名,宁夏师范学院100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45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84.5%;男生131名,女生207名;汉族99名,少数民族学生239名。

    2.2 研究工具

    统计工具主要用SPSS 15.0。

    2.3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问卷由三部分组成:被试基本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陈仲庚修订版);理想择偶条件偏好量表(信度为.86、效度为.62,六个维度分别为社会经济地位8项,人品事理7项,情趣5项,个性条件3项,生理条件4项,气质4项,共31项)。
, 百拇医药
    3 研究结果

    3.1 择偶偏好性别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女性在有财产、职业好、有孝心、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其他各项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选择未来配偶中的重要程度不同,男性排在前5位的是对人好、忠厚、有责任心、有孝心、性格好;而女性排在前5位的是有孝心、有责任心、忠厚、性格好、对人好。见表1。

    3.2 不同性格类型与择偶偏好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内外向性格与人品事理、情趣和个性条件有显著差异,与社会经济地位、生理条件和气质无显著差异。

    3.3 民族与择偶偏好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汉族与少数民族只在社会经济地位和气质维度有显著差异,体现在高职位、有财产、职业好、高职称、家境好、事业有成、高学历、有情趣、容貌好、文静、身材好、温柔。
, 百拇医药
    4 分析与讨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理想择偶条件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乐国安[15]的研究中,男女性择偶条件排在前5位的是年龄、婚姻史、身高、职业和学历,与大学生的择偶条件有一定的差距。

    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择偶偏好上有一定的差异。虽然本研究的差异只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和气质方面,但由于样本资料中,18个民族中的12个民族人数过少,因而本文并未作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Edward, J. N. (1969). Familiar Behavior as Social Exchang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1, 518-526.

    2 Winch, R. F. (1958). Mate selection. A study in complementary needs[M]. New york: harper.
, http://www.100md.com
    3 Murstein, B. T (1980). Mate selection in 1970s[J]. Journal marriage and family, 42,777-792.

    4 Howard, Judith A., Blumstein, Philip (1987).Social or evolutionary theories?Some observations on preferencein human mate sele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Li, Norman P, Kenrick,Douglas(2005). Sex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for short-term mate: what, whether, and wh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http://www.100md.com
    6 Buss, D. M. Shachelford , T. K.(2001). A half century of mate preference: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valu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63(2): 491-502.

    7 Schmitt, David P (2004).Patterns and universals of mate poaching across 53 nations: the effects of sex,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on romantically attracting another person’s partner[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ly association volume, 86(4):560-584.

    8 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等. 15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5):40-42.
, http://www.100md.com
    9 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5):631-633.

    10 童杰辉.中国人择偶模式在10年中的变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34 (2): 10-14.

    11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6):31-33.

    12 韩荣炜.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J].婚姻家庭,2002,(1):491-502.

    13 钟道平,钟绪朗.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J].青年探索,2003,(5):560-584.

    14 计琦.透视中美两国征婚广告中择偶标准的文化价值观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2007,26(2):94-96.

    15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J].心理学报,2005,37 (4): 561-568.

    [收稿日期:2008-07-28], 百拇医药(朱许强 王振宏)